超商刷卡也能累積小確幸,省錢人生從這裡開始
有時候我在想,為什麼每次走進超商只是買杯咖啡、一個飯糰,錢就像溜滑梯一樣,咻一下就不見了。以前總覺得這種小錢沒差,畢竟也不過幾十塊,哪有必要斤斤計較?但後來我才發現,這種“沒差”的心態,其實才是我每個月荷包越來越乾扁的真兇。
某天我在整理帳單時,突然有點驚嚇──怎麼這個月光是在超商就花了快兩千塊?!早餐、午餐、下午茶、零食、飲料,全都默默累積起來。然後我才開始認真思考,有沒有辦法讓這些「必要消費」也能替我賺點回饋?畢竟我不是不花錢,只是想花得有點回報。
於是我踏入了一個「現金回饋與刷卡宇宙」的世界,一開始有點眼花撩亂。什麼2%、3%、5%、綁定、加碼、指定通路、帳單折抵、點數轉換,看起來就像天書一樣。但你知道嗎?只要抓住幾個重點,你就能開始穩穩地收回饋,讓每次在超商結帳都帶著一點勝利感。
我當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挑一張「無腦刷」的信用卡來當主力卡,重點是要能在超商這種我天天都會光顧的地方,給出不錯的回饋。像我現在手上這張,每月前幾千塊有5%回饋,回饋方式直接折抵帳單,超爽,等於我買的飯糰咖啡每次都有一點折扣,只是它不是當下現折,而是月底時默默退回來,那種感覺就像存了個小金庫,月底打開有驚喜。
然後我發現,原來我的朋友們對這些事幾乎都「不在意」。我有個同事,一天三餐幾乎都靠超商解決,早餐三明治配豆漿、午餐微波便當、下午再來個布丁或茶葉蛋,每天至少花個150元,但她每次都付現。我問她為什麼不用信用卡或行動支付,她一臉無所謂地說:「啊就幾十塊,有什麼差?」
這句話其實以前我也說過。但當我開始算帳的時候才發現,每天150元,一個月下來就是4,500元,若用信用卡有5%回饋,那就是225元啊,等於你什麼都沒多做,卻憑空賺了一張電影票,或是三杯手搖飲。最可怕的是,這些「沒差」的錢,其實才是默默讓你財務失控的關鍵。
有一次我弟來我家借卡買個PS遊戲片,順便問我:「姊妳最近怎麼一直在研究信用卡啊?是不是想辦幾張去國外買東西?」我說:「我是在研究怎麼讓超商買宵夜也能有回饋,這樣吃鹽酥雞也比較沒罪惡感。」他笑到噴水,說我太誇張。但後來他也開始問我哪張卡加油有折扣,說不定他嘴上笑我,心裡早就開始盤算了。
我還記得有一陣子我媽每天早上都去附近的7-11買咖啡和報紙,她一樣從來不刷卡,只拿100塊現金就出門。我偷偷拿了一張副卡給她,用綁定行動支付的方法設好,只要她拿出手機掃一下就能付款。過了一陣子,她發現手機帳單裡有個“回饋折抵”,問我那是什麼,我說:「是你每天買咖啡賺的。」她驚訝到不行:「我只是在喝咖啡耶,怎麼會賺錢?」這就是我想說的關鍵:你不一定要很會投資或炒股,光是會花錢,其實也能讓錢回來一點。
有次我跟朋友一起去環島旅行,我們幾乎天天進超商補給,不管是水、零食、泡麵還是冰棒,每天至少三四次。我習慣刷卡,他們習慣付現。回來後我發現,光是那七天,我的卡就回饋了快200多元。雖然不多,但那200元足夠買一整盒滷味,或者是補充洗髮精、牙膏這些生活用品。我朋友聽完嘖嘖稱奇,說:「哇,你連旅遊都能變現金流管理,佩服佩服。」
但這些經驗也讓我反思:我們好像從小就被教育「花錢是花錢,賺錢是賺錢」,兩者是分開的。可是其實不是啊,我們每天都在消費,為什麼不讓這些消費也成為一種「投資」?投資什麼?投資自己的未來金流體質,讓每一塊出去的錢,都多少替你做點事。
說到這,我還要分享一個我妹的故事。她是個標準的「懶人型」消費者,手機裡的支付App永遠沒更新,卡片放哪裡常常搞不清楚。後來她因為買太多手搖飲和甜點,決定開始記帳減肥,於是順便裝了個理財App,我鼓勵她開始用某張超商高回饋信用卡,結果第一個月她就回饋了快300元,還拿來買她最愛的指甲油。她後來說:「以前我都以為理財是有錢人的事,現在才知道,其實會花錢才是真正的關鍵。」
我們全家現在都有一點回饋病,常常在群組裡比誰這個月拿最多現金回饋。我爸甚至為了參與我們的話題,特地去辦了一張長輩版的悠遊聯名卡,每次去全聯或萊爾富買東西都一定刷卡,他說:「雖然我只拿回幾十塊,但這種感覺,像我在跟時代接軌一樣。」聽到這句話我差點笑到岔氣,但也真的覺得這種小小改變,讓我們家多了好多共同話題。
不過也不是所有卡都適合我用,我有一次辦了一張新卡,看起來什麼都有回饋,但其實規則一堆,什麼每週三才有、要搭配某特定App,還要累積消費滿額才給回饋,最後我完全記不起來,結果只有刷兩次就放棄了。從那之後我學到,挑卡真的要挑「你用得到」的,不然那再高的回饋也是白搭。
還有一次印象超深,是我去家附近的7-11買一堆清潔用品,那次用了某張卡的活動,單筆滿500送100元超商購物金。我回家後超開心,因為那100元剛好可以買兩包我的愛牌抹布。我朋友問我怎麼知道這個活動,我說:「就是偶爾看看信用卡App的通知,不然錢怎麼自己來找你?」
這幾年下來,我的確靠著刷卡在超商消費累積了不少回饋,也不是說靠這些就能財富自由啦,但至少在每天的花費中找到一種有掌控感的感覺。以前我買東西只是為了滿足當下的需要,現在我每次刷卡時都會想:這筆消費,有沒有回報?能不能讓我下次少花一點?
省錢這件事,說穿了就是一種習慣的培養,不是要你克制慾望,而是讓慾望花得更有價值。就像我現在不會因為有回饋就亂買東西,而是因為真的需要而買,順便拿回饋,這種感覺其實比什麼都來得實在。
現在的我,只要進超商幾乎一定刷卡或用綁定支付,已經變成一種直覺反應。結帳時看到金額,我腦中就自動運算:「這筆我會拿到幾元回饋,下次折抵帳單又少了多少」。有人覺得我很像會走路的計算機,但我覺得這反而讓我覺得生活更有趣。
也有朋友問我,這樣是不是很累,要記這麼多東西。我說,其實不會,因為一開始確實要花點時間,但一旦建立起來,就像肌肉記憶一樣自然。而且你會越來越清楚自己的花費模式,也會更懂得選擇什麼對你來說是必要、什麼是多餘。
對我來說,刷卡不只是為了那幾塊錢的回饋,而是讓我重新思考「我要怎麼過生活」。這個社會很忙、很急、很多壓力,我們可能無法馬上賺大錢,但至少可以讓自己的錢變得更聰明一點,讓生活多一點餘裕,一點小確幸。
說不定哪天,當你拿著刷卡累積來的點數換了一份午餐、折抵了一杯咖啡,你會發現,理財這件事,其實也沒那麼難,甚至有點可愛。這種從日常裡悄悄回來的錢,雖然不多,但每一分都在替你努力。生活可以苦,但有回饋就甜一點。
你也開始刷卡在超商了嗎?別小看每次的50塊、70塊、100塊,它們其實正在幫你默默存下一點點未來的選擇權。而選擇多一點,就是生活好一點的開始。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