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以前真的不知道原來「找工作」這件事可以有這麼多網站可以挑選。有一陣子我連投履歷都會焦慮,光是網站選哪個就讓我卡住三天(到底多會拖延啦)。後來是因為朋友推薦,我才慢慢發現每個網站的風格都不太一樣,就像交朋友一樣,有的主打穩重、有的走青春路線、有的直接就是詐騙感滿滿(欸)……所以,我就乾脆整理一下我自己用過、朋友用過、或者我曾經研究過的免費找工作網站,順便聊聊我的經驗,希望可以讓你少繞一點冤枉路。
這個網站應該是很多人找工作的第一站吧?我當初大學剛畢業的時候也投過,記得還是我媽傳連結給我說:「這個看起來不錯,你要不要投一下?」
網站操作上很清楚,工作分類做得也滿細的。不過我個人覺得有些職缺看起來就是那種長年懸掛、不會回應你的感覺。有一次我投了一家設計公司,對方三天就回我說:「目前暫不開放新人,抱歉」,然後我再回去看那則職缺,它還掛在那邊……嗯?
**優點:**老牌子、有種安心感,家人也會覺得你有在努力。
**缺點:**回覆率不是那麼穩定,要自己篩選真假職缺。
104給我的感覺就是很商業化,什麼都有、什麼都很強,但有時也會讓人資訊焦慮。
我那時候開啟「智能推薦」功能,結果一天收十幾封信,還有些明明我完全沒興趣的產業。雖然我知道它是想幫我配對,但有時候還是覺得「欸你真的了解我嗎?」
不過不得不說,它的履歷表系統超好用,介面也一直在更新,很多公司真的都會看這個平台。朋友說她找國外業務的工作幾乎都是靠104。
**優點:**企業多、工具完整,履歷加強功能很棒。
**缺點:**太多推播會讓人煩,有些職缺看起來像罐頭文。
這個網站我超喜歡!名字也很可愛,一開始我還以為是賣蛋糕的(尷尬)。結果發現它是走比較偏「個人品牌」的求職平台,介面超級簡潔,適合設計師、工程師、創意工作者,連我這種不是設計出身的人也覺得上面排版很舒服。
我有朋友是靠這個找到一家新創公司的行銷實習,而且公司還蠻重視作品集。她說那邊的HR超喜歡看個人簡介區塊,勝過那種千篇一律的學經歷。
**優點:**清新、年輕、注重內容呈現。
**缺點:**目前台灣職缺還不算多,偏向新創圈。
如果你有一點斜槓、喜歡挑戰、對科技業有點憧憬,那Yourator你一定不能錯過。這網站專門蒐集新創公司的職缺,不少是偏數位行銷、產品經理、UX設計那類型的。
我朋友說她第一次看到一間公司直接在職缺頁面放員工聚餐照片,然後還寫「我們會一起吃火鍋、討論夢想」,她瞬間覺得那間公司超有溫度。
當然,這也表示它比較不適合傳統產業或是希望穩定工作的朋友。
**優點:**新創公司很多,文化介紹詳細,適合追夢。
**缺點:**穩定性不是它的賣點,要能接受變動。
老實說,LinkedIn我一開始真的不知道怎麼用,裡面的人看起來都很厲害,每篇貼文都有一種「我在分享業界洞察」的感覺。
但後來我慢慢覺得它不只是找工作,更像是你在經營自己的職涯形象。有一次我只是默默更新了一下經歷,就收到獵人頭私訊問我要不要聊聊(很驚喜但也很緊張)。
**優點:**可以拓展人脈、接觸海外職缺。
**缺點:**需要花時間經營,不是一夕之間爆紅型。
🔗 https://www.indeed.com.tw/ (台灣版)
🔗 https://www.indeed.com/(國際版)
這個網站我覺得比較像「Google找工作」的感覺。你打什麼關鍵字它就丟一堆相關職缺給你,從大公司到小公司、從兼職到正職通通有。
而且有些公司只在Indeed上面貼職缺,我有朋友就是這樣找到他第一份正職工作。
**優點:**操作簡單、快速搜尋,不用註冊也能看。
**缺點:**有些職缺資訊不夠透明,要自己判斷。
這個平台我很推給想挑戰海外工作或喜歡遠距生活的人。Meet.jobs聚焦在跨國企業或遠距職缺,幾乎都是英文界面,對英文有信心的可以衝。
我有個大學同學就是靠這網站拿到一間新加坡新創的offer,現在人在海邊工作,每天曬太陽喝椰子水(超羨慕)。
**優點:**國際化平台,有很多遠距機會。
**缺點:**英文要夠強,有時公司背景難查。
🔗 Facebook搜尋「職缺」、「打工」、「內推」等關鍵字就有一堆社團
不要小看FB社團!有些職缺就是不會出現在人力網站上,老闆直接貼在社團裡找人。像是「台北打工職缺分享區」、「接案分享」、「行銷職缺交換」這類的社團,有時還會有人幫忙介紹內推機會。
我曾經靠一個叫「爆肝美編交流社」的社團接到三個案子,簡直是寶藏。
**優點:**資訊快速流通,有時有內部推薦。
**缺點:**無法保證安全性,要自己判斷真假。
找工作本來就不只是看網站而已,還要經歷一些讓你懷疑人生的面試。
我遇過一家公司,老闆面試的時候問我:「你會加班嗎?你抗壓性高嗎?你男朋友會介意你工作太晚嗎?」然後講一講說:「我們很像一家人,所以你也要願意犧牲。」我心裡只想說,我家人都不會這樣要求我欸!
還有一次,我面試一間媒體公司,對方問我:「你能寫10篇文章一天嗎?」我反問:「10篇多少字?」他說:「每篇3000字」,我當下整個傻住……10x3000 = 3萬字!?我不是文字工廠啊!
我後來學聰明了,不再亂槍打鳥,而是先釐清自己要什麼,再來挑網站。你可以問自己:
這些想清楚之後,再去選對應的網站,例如想穩定就用104、1111,想創意就去CakeResume、Yourator,想跨國就LinkedIn或Meet.jobs。
說實在話,找工作本來就不是一件「快速配對」就會成功的事,它有點像交朋友、有點像談戀愛,要一點緣分、一點自我了解,還要一點膽量去嘗試錯的、然後從錯中學到什麼。
如果你現在正卡在不知道該去哪找工作、被一堆網站搞到腦袋炸掉的階段——嘿,你不是一個人,我也曾在那裡。但總有一天你會遇到一個職缺,讓你心裡「咚!」一下,然後你就會知道:「啊,就是它了。」
加油吧,我們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