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其實我一直都不是那種會乖乖聽KOL上課的人。不是他們教得不好,而是我發現一個更適合我的方法:大量閱讀。
真的,從我開始學語言以來,我就一直深信「閱讀」才是讓我進步最快、也最自然的一條路。不是說你不能買課程啦,有些線上課真的很厲害,但如果你問我學語言的核心,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去讀吧,讀越多越好。」
我記得那時候剛開始學英文的時候,身邊好多朋友都瘋狂在買什麼神人語言課,有些甚至還分期付款上那種一次要四萬多的那種。我看了都覺得有點壓力,但我就是咬著牙,自己去找適合自己的閱讀素材,從繪本、青少年小說、影劇字幕到網路文章,只要是我感興趣的東西,我就讀。結果幾年下來,我的語感真的就是這樣被養出來的。
那時候我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一邊看影集一邊配英文字幕,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就暫停,查一下,然後試著自己講一次。有些朋友問我這樣不會太累嗎?其實不會耶,因為我看的都是自己喜歡的劇啊,像是《Friends》、《Modern Family》、《Brooklyn Nine-Nine》,有趣得不得了,笑到肚子痛那種,學語言根本像在玩。
有陣子我迷上看日劇,雖然剛開始日文只有五十音,根本聽不懂,但我就是這樣硬著頭皮看,慢慢地,耳朵就習慣了。後來也開始看漫畫、小說,一路看下來,從《名偵探柯南》看到《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日文原作改編書,我才發現,語言不是你背單字背多少,而是你有沒有真的沉浸在那個語境裡。
而且我很愛分享,常常一看到好文章就會立刻貼給朋友們看。像前陣子我找到一本很適合初學者的簡單英語小說,整本都是生活化的對話,還配有注音的那種,我一口氣買了好幾本送朋友。我跟他們說,不用急著學什麼高難度文法,先喜歡上語言比較重要。
我發現一個秘密:你只要讀夠多的東西,你自然而然會感覺到哪裡是對的、哪裡怪怪的,這就是語感,這不是KOL可以用一堂課教出來的東西,它是你每天、每週、每月一點一滴養成的。
而且我一直都覺得,語言是一種「生活的藝術」,不是「學科的知識」。如果你把它當作國英數那種要考試的東西,你就會一直覺得痛苦。但如果你是為了可以追劇不看字幕、為了出國旅遊可以自己跟路人問路、為了看懂偶像的推特或IG限時,那學語言就變得很有動力了。
我有個朋友,她以前完全不懂韓文,後來為了要聽懂她愛豆的Vlive直播,每天逼自己讀韓文推文、看韓劇、學歌詞。結果三年後她已經可以跟韓國人語音聊天,還自己飛去韓國玩,路上完全自己搞定。她也是幾乎沒上什麼正規課程,全靠大量閱讀+觀察。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問:「但我現在就是英文爛爛的啊,怎麼開始閱讀?」我自己的建議是:先不要挑太難的東西。像我一開始讀的是《Diary of a Wimpy Kid》,那個小屁孩日記系列,又可愛又好懂,還有插圖,讀起來超療癒。日文的話我很推薦《よつばと!》,那個四葉妹妹超可愛,而且用詞生活化,初學者也能看得懂。
真的不要小看這些看起來「幼稚」的素材,它們其實是語言入門最好的朋友。當你能用這些簡單的內容建立自信,接下來挑戰難一點的小說、專欄、原文書,你就會越來越有成就感。
另外,我覺得「養成閱讀習慣」這件事真的很重要。不是說你今天心血來潮讀個幾頁就有效,這就像健身一樣,要穩定、有規律。我會建議大家每天至少讀10分鐘,搭捷運的時候、吃早餐的時候、睡前那幾分鐘都可以。我手機裡永遠都會有一兩本電子書在等我,就連排隊等候時我也會打開來看。
而且我會特別挑一些跟自己生活有關的主題,像是美食、旅遊、兩性關係、心理學……這樣看起來就不會那麼「像在學英文」,反而更像在探索世界。我甚至有段時間每天看BuzzFeed或Reddit的英文熱門討論串,笑到一個不行,也學到很多道地的用法。
我曾經試過幫自己辦一個「七天英文閱讀挑戰」,規定自己每天讀完一篇短文或一段章節,結果那七天我進步超有感,心情也很爽。後來還拉朋友一起挑戰,大家會在群組裡打卡分享,變成一種語言健身房,邊練邊聊天,好像也沒那麼孤單。
總之啦,我不是要唱衰KOL課程,它們有它們的價值,只是我自己真心認為,如果你沒有建立起閱讀的習慣,光靠買課其實是走不長久的。閱讀才是讓語言自然內化的最好方式,就像吃東西一樣,是一種養分,默默地滋養著你的語感、詞彙量、句型敏銳度。
所以我才會這麼愛推讀物,看到好看的就立刻分享給大家。其實我也沒有什麼高深的語言學背景,只是一個用閱讀打開語言世界的普通人而已。但我相信你也可以,只要你願意給自己一點時間,慢慢讀、慢慢累積,不用求快、求猛進,語言真的會悄悄地在你生活中發芽開花。
下次如果你看到一本你有興趣的原文書,就勇敢拿起來試試看吧,不管你現在英文幾分、日文幾級,只要你讀了,就是在進步。語言的路,不是比誰走得快,而是比誰願意一直走。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