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信用卡就是刷了就好,沒想到居然能拿來「辦卡」。第一次聽到「以卡辦卡」這個詞,整個腦袋裡都冒出問號。直到某次在聚會上聽到一位朋友分享他的信用卡經驗,才知道這根本就是神招,對於想要提升核卡成功率,或者朝夢想中的高級卡邁進的人來說,簡直是一條秘密通道。
他一邊喝著啤酒,一邊語氣輕鬆地說:「我一開始也辦不了XX卡啊,後來先辦了一張基本卡,用那張卡的帳單當資料,再去申請夢想卡,就過了,根本是走後門!」
當時半信半疑,覺得這世界怎麼可能這麼簡單,信用卡不是要看收入、年資什麼的嗎?可是看到他手上那張限量聯名卡,以及後來還用點數換了一趟去東京的機票,就知道他講的不是開玩笑。
後來親自實驗這方法,過程比想像中順利。先申請了一張辦卡門檻較低、主打年輕族群的小白卡,核卡速度飛快,不到三天就收到簡訊通知。拿著那張卡的開卡成功信件跟帳單影本,再去申請目標卡,這次不但沒有被要求補件,還直接過件。
從那之後才開始認真研究「以卡辦卡」這套邏輯。其實就是用一張信用卡作為你的「信用背書」,幫助銀行建立對你的信任。原本你可能是個白戶,什麼卡都沒有,銀行不放心給你高額額度,但當你有一張正常使用、準時繳款的卡在身上時,你的風險等級在系統裡就降低了。
這種方式特別適合剛出社會的人。我表弟就是個例子。他大學剛畢業時想辦信用卡,填了幾家銀行的表格,全都石沉大海。他來問我該怎麼辦,我就建議他先去辦一張學生卡,拿到卡後別急著拿來買貴的東西,而是每個月用來繳網路費、Netflix、外送,一樣能累積使用紀錄。大概半年後,他用這張卡的帳單去申請一張旅遊卡,竟然過了。
他開心到不行,馬上買了張機票飛去釜山旅遊,還興奮地說:「我真的沒想過一張信用卡能讓我省這麼多錢!」他那次用卡優惠換了免費機場接送,還靠哩程折了機票款,一趟下來差不多省了四千多元。
像這種由淺入深的辦卡策略,還真的越來越多人在用。也聽過一位朋友小潔,她收入其實不低,在科技業工作,可是之前辦信用卡都沒特別研究,申請時都憑直覺亂選。某天想辦一張主打精品保險的高端卡,結果被拒。後來才發現她的信用紀錄很不連續,加上以前沒怎麼用卡,對銀行來說根本像是一個資料不完整的客戶。
她聽從建議,先辦一張中階卡,固定消費、準時繳款,不用太多額度,只是建立穩定紀錄。半年後再次申請之前那張卡,不但過件,額度還比她預期的高了快一倍。她後來常跟我說:「與其埋頭一直填資料被退,不如慢慢走對的路。」
說到底,信用卡其實不只是「有就用」,而是一種信任的建立。以卡辦卡這件事背後真正強大的是「信用紀錄」這個無形資產。每一筆刷卡記錄、每一次準時繳款,都是你在對銀行展示:「我是一個可以信任的客戶。」
朋友阿良是另一個經典例子。他是自營工作者,收入不穩定,銀行常常把他當高風險戶。他原本完全辦不到信用卡,只能用簽帳金融卡度日。某次因為有活動,想辦一張可以回饋點數的卡,他打電話問我有沒有辦法。我建議他找一間比較友善的新興銀行,先辦一張低門檻卡,雖然初期額度只有一萬多,但他用得非常謹慎,每月固定幾千元支出,準時繳清。
沒想到一年後,這家銀行主動來電邀他升級卡種,還給了更高的額度。他那時候激動地跟我說:「我真的沒想到,我這種收入不穩的人,居然也可以拿到高額信用卡。」那份感動,其實不只是卡片本身的象徵,而是被肯定、被認可的感覺。
這讓我想到自己剛出社會時,也是一樣,滿手夢想卻兩手空空。連一張信用卡都辦不太下來的時候,真的會覺得有點沮喪,彷彿社會在說「你還不夠格」。可是透過一步步建立信用,從第一張卡開始認真使用,每一張帳單都當作一份責任去面對,才發現卡片真的可以幫助生活更順暢,也讓自己變得更有規劃。
不過這條路也不是沒有風險。有一次,一個朋友因為一時興起想集卡,一口氣申請了六張卡,結果兩張沒過,三張用不到,一張還因為忘記繳最低金額而被罰利息。他後來一邊吃泡麵一邊苦笑:「我以為我很會辦卡,結果是卡在辦我。」
所以以卡辦卡,雖然是一個不錯的策略,但更需要謹慎計畫。辦卡不是為了集卡,而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方便、更有回饋。如果只是為了拿首刷禮而辦卡,卻不考慮自己能不能達到門檻,那反而會造成壓力。
我就曾經為了某張卡的家電首刷禮而辦卡,當時只看到廣告上寫著「首刷滿額送Dyson吸塵器」,結果細看條款才發現必須在指定通路消費超過兩萬五。我平常根本沒這種開銷,為了達標硬刷,後來還因為預算吃緊差點繳不出卡費,整整一個月都過得很緊繃,真的有夠後悔。
這些經驗讓我深深明白一件事:信用卡不是萬能的,也不是炫耀的工具,而是一個理財的輔助器。用得好,就像是幫你開了一道道門;用不好,反而成為壓力的來源。
這幾年以卡辦卡的經驗,也讓我觀察到一些小技巧:
第一,如果是從同一家銀行的低階卡升級到中高階卡,成功率會高很多。因為同一家銀行內部資料共享,能夠直接看到你過去的用卡記錄。
第二,跨銀行申請也可以,但成功率會稍低一點。如果能附上現有卡的帳單,證明你是個良好持卡人,會加分不少。
第三,不要頻繁辦卡。每次查詢信用資料都會被記錄,如果三個月內申請超過三張卡,系統可能會視你為「急需資金」,而降低核卡意願。
第四,務必繳清卡費。這是基本中的基本,但真的很多人忽略了。一旦進入循環利息,不只是花錢多了,還會影響信用評分。
最後一點,也最重要的:問自己為什麼要辦這張卡。是因為它真的符合自己的消費習慣,還是因為看到廣告一時心動?當你能夠清楚回答這個問題,那這張卡就有價值;否則它只是一張塑膠片而已。
這些年看著朋友們從信用卡白紙黑字裡找到自由,有人靠點數換機票,有人靠刷卡回饋補貼生活,有人靠旅遊保險省了好幾萬的醫療費,也有人因為太衝動辦卡而掉進還款地獄,種種故事堆疊起來,才讓我更加確信:信用卡是可以很美好,也可以很危險,全看怎麼使用。
而以卡辦卡,說到底,是一種對自己信用的投資。從第一張卡開始認真經營,不為首刷,不為贈品,只為建立長遠的信用。也許某天你也會像我一樣,在不知不覺間,手上握著那些曾經夢寐以求的卡片,但早已不再因為拿到它們而驚呼,而是因為你知道,這是你一步步走來、靠自己努力換來的結果。
這樣的成就感,才是信用卡世界裡最無可取代的禮物。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