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種經驗?開完一場會議,錄音檔一聽就是兩小時,還要邊暫停邊打字,整個人直接快虛脫……以前的我就是這樣,每次聽錄音都像是在修行。但後來我發現,網路上居然有一堆超好用的「語音轉文字」AI 工具,真的救了我一命,覺得不分享不行!
一開始我也是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想說試試看,沒想到一試成主顧,有些工具不只會把錄音變成文字,還會幫你自動加上時間戳記,完全是影像剪輯、會議記錄、Podcast 整理的神隊友!我私藏了一些超好用的網站,今天就一次通通分享給你們,保證你會跟我一樣感動到跪著謝謝科技。
原本我以為這種東西應該貴到不行,結果根本不是!網路上超多免費或試用版的 AI 語音轉文字工具,不但支援中文、英文、日文,還有些連台語都能勉強聽懂(當然可能會出現些可愛的錯誤,不過大致意思抓得出來)。而且使用方式也很簡單,大多就是「上傳音檔」→「等待幾分鐘」→「下載文字稿」,有些還可以直接在線上修改轉出來的文字,完全不需要下載什麼怪東西。
我最常用的是以下這幾個網站:
這是我理工朋友大推的神器,如果你對 coding 有一點概念,Whisper 絕對值得一試。他是 OpenAI 推出的開源語音辨識模型,可以把語音轉成超準的文字,而且支援很多語言。缺點是需要自己裝程式環境,有點麻煩,但辨識率真的高到讓人懷疑是不是請人打的。
我朋友就是靠這個每天處理會議記錄,然後說什麼「這才是工程師該用的東西」,欸好啦你厲害,不過我比較懶,我後來找了更簡單的替代方案(笑)。
這個網站我真的超愛用!本來我只是想幫影片加字幕,結果發現它內建的語音辨識功能也太強了吧!直接上傳影片,它會幫你自動轉文字、加時間碼,然後還能調整字幕樣式,根本一條龍服務。而且介面超直覺,不用教也會用。
我上次剪一段 vlog,就是靠它幫我把整段中文轉成文字,然後我再微調一下錯字,十分鐘就搞定了整份字幕稿,真的哭出來。
Otter 是我工作朋友推薦的神工具,超適合開會用!你可以直接錄音,它會同步轉文字,還會自動幫你標記「誰講了什麼」,有夠聰明。而且它可以用手機 App 或電腦版網頁使用,介面設計很清爽,用起來很舒服。
我以前在公司參加那種多人視訊會議,根本不知道誰講話,結果 Otter 幫我自動分角色,我老闆都以為我記憶力超強,殊不知我是靠 AI 神輔助(偷笑)。
Sonix 是一個比較偏專業等級的工具,主要給那種記者、製作人、或影片剪輯師用的。不過它的好處是支援很多語言,而且準確率超高!還會幫你排版整齊,看起來就像有人幫你認真打好的逐字稿。
它的試用版可以免費轉錄幾分鐘的音檔,我有次用來處理訪談音檔,速度跟精準度都讓我很驚艷。雖然正式版要付費,但我覺得真的值得,尤其是有大量內容要處理的時候。
這個我超推薦給有在做 Podcast 或影片的朋友。Descript 不只會幫你語音轉文字,還能讓你直接編輯音檔,就像在剪文字一樣剪音訊!你刪掉一段文字,它就幫你剪掉那段聲音,超酷!
我一開始也是聽 Podcast 主播朋友推薦,結果一用就上癮。以前剪一集音檔要花一整個下午,現在變得像剪 Word 文件一樣輕鬆,簡直天使降臨。
說真的,剛開始我只是想偷懶,不想每次聽完錄音還要打到手抽筋。結果現在我反而開始享受整理逐字稿的過程,因為 AI 幫我把雜事都處理好了,我只要專心優化內容就好。
像我每次訪問完朋友,就直接把錄音上傳 Otter 或 Sonix,轉出來之後再用 Notion 編輯,整個流程順到像喝水一樣自然。甚至有時候我會邊散步邊錄音講想法,回家就用 Descript 剪輯變文字稿,完全無痛。
還有一次我做 YouTube 字幕,就是靠 Veed.io 把整段影片聽出來,再轉成字幕上去,連時間碼都幫我自動標好了,真心覺得以前自己幹嘛這麼辛苦。
雖然現在 AI 超級厲害,但也不是百分百準確,特別是遇到口音重或背景雜音很吵的錄音,錯字還是會有。所以我通常會再快速瀏覽一次轉出來的文字,順手修一下錯誤,這樣就能有一份看起來很專業的逐字稿啦。
還有,有些工具雖然免費,但會限制使用分鐘數或需要註冊帳號,這點要稍微留意。建議大家可以先用免費版試試看,喜歡再考慮升級。
其實現在這個時代,有這麼多 AI 工具陪著我們,真的覺得做事情變得輕鬆很多,不再那麼焦慮。每次看到那些完美排版、還有時間碼的文字檔,我都會忍不住想對電腦說聲「謝謝你~」。
如果你還沒用過語音轉文字工具,拜託快去試一個,人生會變得不一樣。如果你已經是資深使用者,那也歡迎分享你最愛用的是哪個,我超愛蒐集這種寶藏網站!
這篇就分享到這邊啦~希望大家都能擺脫「一聽錄音就想逃跑」的痛苦人生(笑)。下次再來分享我怎麼用 AI 幫我整理會議重點跟寫部落格草稿,保證你看了會覺得:「欸這根本作弊吧!」
記得幫我按讚、留言跟分享喔~我們下次見👋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