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第一次想要做自己的東西時,說真的我心裡是很慌的。那時候並沒有什麼明確的方向,也不是什麼名校背景或科技專業出身,就只是很單純地想把腦海裡那些想法變成真的。剛開始每天腦袋裡充滿了各種問題:「要怎麼開始?需要什麼工具?我要不要先學會寫網站?怎麼收款?要不要發電子報?」結果越想越亂。
還好我運氣很好,第一批用到的工具,有好幾個都陪我用到現在。它們不是什麼太炫技的產品,也不會在科技新聞上看到什麼突破性的報導,但對我來說,它們讓很多原本會卡住的環節變得滑順、安心,也讓我比較敢前進。就這樣,慢慢地,一步一步,也累積出了一點成果,現在想想,如果當初沒有這幾個工具,我大概早就崩潰投降了。
一開始我最早用的是 Teachify。
網址:https://www.teachify.tw/
那時候我錄了一些影片課,想說試試看有沒有人想學,但我根本不知道怎麼賣課。網站也不會架、報名表也不會串,還在用 Google 表單收款,帳號密碼手動寄。後來某天滑手機滑到 Teachify,一試成主顧。它可以一次解決上傳影片、設計課程方案、付款、發票、甚至分期刷卡都內建好。我真的當場差點哭出來,怎麼會有這麼懂教學者需要什麼的系統?更妙的是,它讓我有餘裕去專心做課程內容,不用再被後勤搞死。
接著我用了 Kit 寄電子報。
網址:https://kit.email/
這個系統的存在對我來說是一種救贖。以前我覺得電子報是很古早的東西,現在都社群時代了,誰還會看 Email?結果我錯得離譜。Kit 不但好操作,還能自動分類訂閱者、設計序列信件,甚至可以針對不同族群寄不同內容。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我寫了一篇關於「學習倦怠」的信,結果收到一位媽媽回信說她女兒因為這封信重新燃起了學習動力。我當下整個人雞皮疙瘩,原來,一封信真的可以影響一個人。
我也很喜歡 Notion。
網址:https://www.notion.so/
一開始只是拿來做個人筆記,後來漸漸變成我整理所有資料的基地。課程大綱、文章草稿、學生問題回覆模板,全部都在裡面。甚至我還用 Notion 跟朋友一起共編教材,用頁面彼此回覆、加註解,效率超高。最神奇的是,Notion 很自由,它不像某些軟體有固定格式,而是讓我想怎麼用就怎麼用,對我這種邏輯亂又喜歡整理的人來說,真的是很剛好。
有一次我要開課,找了一位設計師朋友幫我做教材封面,我們就直接在 Figma 上協作。
網址:https://www.figma.com/
Figma 超適合遠距工作,我們一邊視訊一邊同步修改畫面,過程中還有學生臨時回報要修改講義內容,我直接把檔案丟給設計師,她改完按儲存我這邊就看到新版,根本神速。從此我只要有視覺相關的東西幾乎都交給 Figma 處理。
而課程報名這塊,我後來也開始用 Tally Forms。
網址:https://tally.so/
這工具介面簡單又漂亮,邏輯跟 Notion 很像,填寫表單的流程也很直覺,重點是設計起來超級美。每次開放報名我都會搭配 Tally 做一份問卷,讓學生填一些學習背景和期待,後台也能整合 Google Sheets 跟 Slack,報名資料馬上進我整理好的表格,然後自動通知我有人報名。以前我最怕報名期手忙腳亂,現在靠它整個舒坦很多。
有時候學生問我:「老師你用什麼系統做網站?」我都會說,我是用 Carrd。
網址:https://carrd.co/
它對新手超友善,拖拉式設計、不用寫一行程式碼,我可以輕鬆做出一頁式的簡介頁、活動頁或是介紹自己。Carrd 雖然簡單,但可以玩得很靈活,我還有朋友拿來做產品目錄或收集名單。曾經有一次我用 Carrd 做一個小型報名頁面,只用一晚時間,結果隔天上線馬上有三十個人填單,我自己都嚇到。
要做影片剪輯我推薦 CapCut。
網址:https://www.capcut.com/
我不是專業影片製作人,所以用什麼 Premiere、Final Cut 對我來說都太複雜,光是軟體打開就想關掉。但 CapCut 不一樣,它的介面很親民,而且內建很多模板、字幕、音樂,還能快速去背,我最常用的是把講解影片搭配動畫轉場做出一點小趣味。學生常常問我是不是請人剪片,我就笑笑不講,因為都是我在 CapCut 上自己做的。
如果要分享文件或作業給學生,我超常用的是 Canva。
網址:https://www.canva.com/
它不只是做海報的工具,我甚至拿它做簡報、教材、PDF 指南、社群圖卡。有一次要做一份「30天學習挑戰」的任務表,我直接用 Canva 做成互動式 PDF,學生可以每天點開來打勾,還會自動保存進度。這種有參與感的教材,比純文字好多了,學生反饋都超好。
為了方便對帳與收款,我還搭配 Recurpay 設定每月自動扣款。
網址:https://www.recurpay.com/
尤其是課程有訂閱制或持續性服務時,學生不用每月記得匯款,我也不用一個個催。這系統很直覺,還能對接 Stripe 和台灣常用的收款方式。有次我搞錯了一個付款方案,原本以為會造成大混亂,結果客服馬上幫我處理還退了一筆手續費,效率快到我有點感動。
我也想推薦 Airtable。
網址:https://airtable.com/
這是我覺得資料管理界的神工具。很多人第一眼看覺得它像 Excel,但其實它結合了資料庫的邏輯,可以分類、篩選、建立視覺化的工作流程。我把所有學生名單、作業進度、上課狀況通通丟進 Airtable,搭配一些自動化腳本,就能在某些條件發生時自動寄信或提醒我處理某件事。這讓我從原本一個人就要搞定一切的狀態,變成好像有個數位助理幫我分擔。
這些年來,我慢慢找出一套自己的工作節奏,也累積出一點點自己的步調,而這十個工具,其實就像我身邊默默協助我的好夥伴。有時候會想,如果我沒有遇到它們,我會不會早就因為煩瑣的細節放棄了?身邊也有一些朋友看我用得開心,紛紛開始試著導入進來,有人原本只是在接案設計的,後來也用 Teachify 做自己的教學內容;有人是部落客,用 Kit 寫電子報後粉絲回信率飆高;也有人原本抗拒用 Notion,後來整個生活都變得超有條理。
我不是什麼超強的個人品牌,也不是什麼科技宅,但能在有限的資源裡慢慢長出自己的小天地,我覺得這些工具真的幫了我很大的忙。它們不是萬能,但它們讓我比較能專心在我真正想做的事上。我想,這就夠了。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