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錢,聽起來是個老掉牙的話題,但實際上卻是許多人每天生活中的重要課題。尤其當物價逐年上漲,薪水卻漲得比蝸牛還慢,想要好好生活,就得從聰明花錢開始。
很多人對省錢的第一印象就是「過得很苦」,好像省錢就代表生活得縮手縮腳,連一杯手搖飲都要精打細算。但事實上,省錢和小氣是兩回事。真正的省錢,是懂得什麼值得花,什麼不值得花,如何用有限的預算過出最理想的生活。
最開始會注意到省錢這件事,其實是因為一次令人臉紅的刷卡經驗。那時剛開始工作不久,薪水不高,但總覺得努力上班就應該好好犒賞自己,逛街看到喜歡的東西就買,朋友揪出遊也二話不說報名,什麼都想參加,什麼都不想錯過。結果月底一看信用卡帳單,嚇得冷汗直流,才發現自己居然超支了一大截。那一刻突然意識到,如果再不學會控管支出,生活品質可能會一路往下滑。
後來開始慢慢研究各種省錢方法,也觀察身邊那些總是過得輕鬆自在卻花得不多的朋友,才發現其實很多人早就有一套自己的金錢哲學。像高中同學珊珊,她總是能用不到別人一半的錢買到品質不錯的衣服和用品,大家還笑稱她是「人肉比價王」。她的秘訣就是善用網購平台和比價網站,還會搭配購物節活動和信用卡回饋,一件衣服原價一千,她可能只花五百就買到一模一樣的。更厲害的是她常常跟朋友合購,湊滿免運還分攤成本,省錢之餘也不浪費資源。
有一次跟珊珊一起買洗衣精,她發現某大賣場推出一箱家庭號組合價,再搭配折扣碼和信用卡回饋,換算下來一瓶只要市價一半。於是她馬上揪大家一起買,還細心分裝好讓大家方便攜帶。那一刻才意識到,原來省錢也可以這麼有趣,甚至還能促進朋友間的感情。
說到合購,不得不提一位老同事阿凱,他可說是辦公室的省錢教主。從便當到影印紙,只要是辦公室會用到的東西,他都會先問大家要不要一起買。他最誇張的一次是帶領我們團購年菜,不但價格便宜,品質還比外面餐廳來得好,讓大家過年都吃得開心又省錢。
阿凱有個特別的習慣,就是每筆支出都會記帳,不只是金額,連使用心得都會寫下來。他說這樣能幫助自己檢視每一筆開銷是否值得。他的記帳App裡甚至還有一個欄位叫做「後悔指數」,分數越高代表那筆花費越衝動。他分享過一個經典案例,就是某次買了一雙品牌運動鞋,當下覺得買到賺到,結果穿沒幾次就發現不合腳,最後只能便宜轉賣。那次他給了「後悔指數」滿分五顆星,並寫下:「再也不因特價失去理智。」
這些生活經驗漸漸影響了對金錢的看法。以前認為賺錢比較重要,花錢是種享受,現在才明白,會花錢其實才是能力的展現。會花錢不代表亂花,而是知道什麼是值得投資的。像是健康、學習、人際關係這些領域,花得對就是為未來打底;而一些看似便宜但其實不必要的開銷,往往才是讓荷包破洞的元兇。
身邊也有朋友靠省錢養出自己的興趣。像大學同學欣宜,原本只是想省點咖啡錢,就開始研究自己手沖,結果越玩越上癮,現在甚至能辨別不同產地的豆子風味。她還常在社群平台分享咖啡沖煮小技巧,慢慢累積起一批固定追蹤者,變成副業。她說:「一開始只是想省錢,沒想到省到最後,省出一條新路。」
省錢也和時間管理息息相關。有些人會因為忙碌而選擇便利性高但價格也高的選項,例如外送、便利商店,但其實只要多花一點點時間準備,就能省下大筆金額。像是煮一週份的便當、自己泡茶帶水、甚至剪頭髮去平價設計師那邊,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累積起來卻能節省不少。
一位媽媽朋友曾經分享她的育兒省錢經。小孩成長速度快,衣服、玩具很快就不適用,但她不追求品牌,而是參加二手社團,還會和親戚輪流交換嬰兒用品。她說:「小孩長得太快了,根本用不久,與其花錢買新的,不如讓資源流動。」她甚至會自己做副食品,既健康又省錢。
對很多人來說,省錢不只是為了存下錢,更是一種生活風格的轉變。有人選擇極簡主義,不再囤積東西,只保留真正需要與喜愛的物品。東西變少了,空間清爽,心情也變輕鬆。朋友小杰分享過一段經歷:搬家時才發現自己有超過十雙球鞋,很多連一次都沒穿過。那次之後他開始斷捨離,省下的錢拿去學習投資理財,從月光族變成穩定小富族。
當然,省錢路上也不是沒有挑戰。有時候看到身邊朋友大吃大喝、買新手機,難免會心癢癢。但只要回頭看自己因為省下來的錢做了哪些有意義的事,比如儲蓄、旅行、充實自己,就會知道這一切都值得。有次和幾個好友聊起旅行話題,才發現彼此其實都曾因為捨不得花錢錯過一些難忘的回憶。那次之後大家共同決定要聰明地規劃開銷,而不是一味壓抑慾望。
有趣的是,省錢還能影響親密關係。像是夫妻間一起記帳、設定每月共同預算,反而讓彼此更了解對方的價值觀。有位表姊曾經因為金錢觀不同和先生起爭執,但在一起制定預算表後,不但花錢更有默契,連感情也升溫不少。他們會輪流負責一週餐費的規劃,比賽誰煮得好又省,省錢變成生活的小遊戲。
有些長輩也會用自己的方式省錢,雖然方法有點老派,但不得不說很多還挺實用的。阿嬤習慣存發票,一有中獎就像中了樂透似地開心好幾天。她還會剪優惠券、追菜市場尾聲時段的降價蔬果,這些小小的技巧讓她在生活中常常樂得自在,反而比我們這些年輕人更懂得過日子。
也曾遇到朋友因為一次大病才真正開始重視省錢。他說:「健康是最大的財富,那次住院花掉的不是錢,是整個生活的節奏。」從那之後他開始養成運動、健康飲食、少喝飲料等習慣,不但身體變好了,醫療開支也降低許多。省錢不只是一時的計劃,而是長遠的生活策略。
省錢其實不需要什麼高深技巧,而是從每天的選擇開始。是選擇外送還是自己下廚?是每季換新衣還是穿舊衣搭配出新風格?是刷爆信用卡還是理性消費?這些選擇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在不知不覺中累積成未來的一筆筆財富。
最重要的是,省錢不該是一種壓力,而是一種自我照顧的方式。當能夠掌握自己的金錢,就能掌握生活的主導權。那種從容面對賬單、不被金錢捆綁的感覺,比任何一件名牌包都來得自在。
或許有一天回頭看,會發現那些曾經為了省下一杯咖啡、一次外送、一次衝動購物而努力的自己,是最值得驕傲的模樣。因為懂得選擇、懂得衡量、懂得說不,所以才能說出更多的「我可以」。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