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免費剪影片這件事,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樣,習慣用手機或電腦隨手記錄一些生活片段,然後放上社群分享?反正現在剪輯軟體那麼多,隨便抓一個免費的就能用了,像我之前最常用的就是 CapCut,介面直覺又方便,操作起來真的懶人也能快速上手。結果,最近滑社群才發現,原來我一直默默踩了一個超大的坑……
你有沒有想過,當你把影片傳上去剪輯軟體的雲端時,裡面有可能藏著什麼貓膩?我以前真的完全沒想那麼多,就覺得反正雲端備份而已,哪會有什麼事。直到最近看到一篇討論,才整個嚇醒。
原來 CapCut 最新更新的使用者條款裡面,直接白紙黑字寫著:只要你把影片、照片、音檔上傳到他們的服務裡面,不管是正式成品還是草稿,只要有傳,就等於默默授權給他們使用——永久、免費、全球通用,還可以拿去轉授權給其他公司商業利用!簡單講,就是把你的人臉、聲音、創作內容全部送出去,而且完全不會通知你,也不會分潤。
這不就跟把自己的肖像權和創作版權免費送人一樣?更扯的是,這一波不只台灣有在討論,很多外國使用者也開始炸鍋了,紛紛把 CapCut 刪掉,轉去找替代方案。看到這邊,我才開始認真檢查自己的帳號,甚至直接把雲端草稿清掉,深怕哪天看到自己的臉出現在什麼奇怪廣告上。
講真的,我以前也算是懶人一族,能用免費的就盡量免費,沒太仔細看使用條款。可是這種事情,真的會有點怕怕。畢竟我們平常剪的影片裡面,不只有自己,可能還有家人、朋友,甚至小孩。如果不小心外流,後果真的是無法想像。
後來在朋友推薦下,我找到一個叫做 OpenCut 的免費剪輯工具,說實話,一開始我還有點懷疑,想說免費的東西會不會不好用、介面很陽春?結果實際下載下來用過之後,真心覺得比我預期中的還要順很多!
OpenCut 最大的賣點,就是它完全不會把你的影片資料上傳雲端。所有的檔案都只存在你自己的電腦裡,剪好之後要不要上傳分享,全都自己決定。而且重點是,這個軟體是開源的,什麼意思呢?就是所有程式碼都公開在 GitHub 上面,大家都可以檢查,確認沒有偷偷蒐集資料或是埋什麼資安地雷。這點讓我這種對隱私比較敏感的人,使用起來安心很多。
還記得那天晚上,朋友跟我提到 OpenCut 時,我邊泡咖啡邊下載,裝好後馬上拿之前存的一些影片來試剪。結果出乎意料的順!介面不會很複雜,跟我以前習慣的軟體其實差不多,而且整個沒有廣告、不會突然跳出什麼奇怪視窗,也不會強迫我登入帳號。那種乾淨清爽的感覺,真的是一用就回不去了。
除了基本剪輯功能,像是裁切、轉場、調色、加字卡、背景音樂這些,OpenCut 都有,而且也一直在更新中。聽說這個專案在 GitHub 上已經超過八千多顆星星,真的很多人一起參與改進。看社群裡面的討論,有人還自己寫插件、分享自訂範本,整個社群氛圍也很不錯,不像有些免費工具那種隨便丟出來就放著不管的感覺。
我自己剪完一部影片,大概花了半小時,存檔匯出速度也蠻快的。然後最讓我安心的就是,整個過程完全沒碰到「上傳中」這種狀況。真的只有我電腦硬碟上的資料在運作,沒有什麼偷偷背景傳輸。這對於之前被 CapCut 事件嚇到的我來說,簡直是救贖。
其實這也讓我想到,現在很多免費軟體、免費 APP,看起來好像幫你省錢省時間,但背後多少都用別的方式收割你的資料。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只是以前真的沒那麼有警覺,尤其是自己不是什麼大咖網紅,總覺得這種事情離我很遠。但實際上,只要你的臉出現在影片裡,就已經有被濫用的風險了。不管是被拿去訓練 AI 模型,還是做什麼奇怪廣告,都不是不可能的事。
我身邊有個朋友以前在拍親子影片,結果無意間發現自己的畫面被剪成別的東西在其他網站上出現,超傻眼。所以從那之後,她也開始很注重這些隱私條款,甚至連社群平台都用得很小心。這次 CapCut 事件爆出來後,她第一時間就傳訊息來提醒我,說:「趕快看一下你上傳過什麼東西,有沒有把重要影片存回本機。」
所以現在,除了把舊資料清掉之外,我也開始全面轉用 OpenCut。其實適應期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難,而且說真的,也是一個重新學習剪輯技巧的機會。不會被既有流程綁住,反而有種小小的成就感,尤其當你知道這是「自己掌握資料主權」的感覺,真的差很多。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之前是用 CapCut 或是其他會把資料傳上雲端的剪輯工具,真的可以考慮換個環境,給 OpenCut 一個機會。而且反正免費,頂多就是花點時間試用看看,不喜歡再說。
這邊也順便把網址貼給你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下載:
官網:https://opencut.app/
GitHub:https://github.com/OpenCut-app/OpenCut/
說真的,當初只是想找一個剪輯工具,沒想到最後變成了一場隱私意識的覺醒。如果有在拍影片、做 Vlog 或是單純幫家人記錄生活的人,真的可以開始多注意這些細節。不要哪天無意間看到自己的臉跑到不該出現的地方,才來後悔就來不及啦!如果你有其他推薦的開源剪輯工具,也歡迎一起交流~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