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先生在信義區一家設計公司擔任平面設計師,生活一向單純。他喜歡音樂、電影、咖啡和夜晚的風。尤其是在工作壓力大時,他總會戴上耳機,走在台北街頭,讓IU的《Through the Night》在耳朵裡流轉,那輕柔而略帶哀愁的旋律仿佛能撫平一整天的疲憊。
某個週末下午,他如往常般走進熟悉的巷弄咖啡廳,一邊滑著手機,一邊啜著黑咖啡。正當他準備結帳時,一位剛推門進來的女孩讓他忍不住多看了幾眼。她穿著一件寬鬆的白襯衫,頭髮自然垂在肩上,左手提著一本蕭邦的鋼琴譜。那一瞬間,時間彷彿凝結了。
她走到Z先生前方的櫃台,點了一杯焦糖瑪奇朵,然後轉身,視線與Z先生短暫交會。
“你也喜歡這裡的音樂嗎?”她微笑問道。
Z先生有些錯愕,尷尬地笑了笑:“嗯,每次來都剛好播IU的歌,覺得很幸運。”
“我比較喜歡古典樂,今天過來是想邊喝咖啡邊看蕭邦。”她晃了晃手上的樂譜。
Z先生頓時找到了話題:“那是夜曲嗎?我聽過一點,但彈不來。”
“是Op.9 No.2,你可以試試看,很適合晚上一個人彈。”
這樣的對話成了兩人熟識的起點。後來他們開始常常見面,偶爾在咖啡廳碰面,偶爾約去書店,甚至也去了幾次音樂會。Z先生發現,Y小姐是一位鋼琴老師,喜歡簡單、浪漫的小事,也不太追求物質。
然而,Z先生卻有些過度地想在她面前展現“有為、有品味、浪漫”的樣貌。他開始買單每一次的餐廳約會,買她提過一眼的耳環、書籍、甚至在她生日那天,送了她一支價值不斐的香奈兒唇膏加一束進口玫瑰。
「你不用送這麼多東西給我啦,我其實比較喜歡那天我們一起彈蕭邦那次的感覺。」Y小姐說這話的時候,神情溫柔卻堅定。
Z先生笑了笑,卻仍舊沒有停下腳步。他刷卡買了演唱會門票、計劃了一趟釜山四日行程、甚至去訂了海景房。那張原本主要拿來分期買MacBook的信用卡,在短短三個月內爆掉了額度。他轉而申請第二張信用卡,打算「過了這陣子就會好了」,但新的卡很快也開始出現了滿額訊息。
「你最近怎麼常常一副在想事情的樣子?是不是工作太累?」Y小姐一邊練琴一邊問。
「還好啦,只是有點帳單的事。」Z先生語帶輕鬆,但他心裡知道,再這樣下去,他會連房租都繳不出來。
某天,當他準備從公司回家,手機跳出了好幾封來自銀行的提醒簡訊,還有客服打來要他儘快還清最低應繳金額。他忽然覺得自己像掉入一場粉紅泡泡下的陷阱。
「你知道嗎?我已經刷卡刷到差點繳不起生活費了。」Z先生終於某個晚上跟Y小姐坦白。
「你傻啊…我們在一起,是因為我喜歡你這個人,不是因為你買了什麼送我。」
「我只是不想讓你失望。」
「但你知道我什麼時候最開心嗎?是我們在咖啡廳裡看著對面小巷一起寫生,那時候你只有一枝筆,卻畫得比別人還認真。」
Z先生沉默了好久。
「我…我其實已經分期付款三張卡了。還有一張是用來繳上個月那張卡的分期。」
隔天,他打開了Excel,把所有的債務一筆一筆地寫下來,從本金到利息到還款日,再交給Y小姐一起檢視。他開始學習用App記帳,主動打電話給銀行詢問是否能協商減免利息,並放棄所有非必要的花費。那段時間,他們不再外食,而是在Y小姐家裡一起煮義大利麵,晚餐配著小音響播放蕭邦夜曲。他第一次覺得,簡單的生活原來也能那麼幸福。
三個月後,Z先生終於繳清了其中一張卡,並準備好把另外兩張卡停用。他把剪斷的信用卡放進一個信封裡,交給Y小姐。
「我欠你的,不是禮物,而是那時候該有的誠實。」他說。
Y小姐微笑:「現在的你,已經是我最喜歡的模樣了。」
後來某個星期六,他們又一起去了那間熟悉的咖啡廳。耳機裡放著IU那首熟悉的歌,而桌上只是兩杯簡單的黑咖啡。他再也不需要靠刷卡來證明什麼,而她也不需要禮物來衡量感情。他們坐在窗邊,看著外面飄著細雨,說笑、談未來,一切剛剛好。
那一晚,他在筆記本上寫下:「愛一個人,不需要靠信用額度堆砌,而是能一起走過困難,陪伴彼此成長。」
故事沒有華麗的轉折,只有一個曾經卡奴的男孩,學會了怎麼用真心去愛。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