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在為工作瑣事煩惱,或每天手動處理一堆重複流程想翻桌,那你真的該認識 n8n。這篇不是死板介紹文,而是我的自動化心路歷程,從 Make 轉戰 n8n,連我自己都驚呼「怎麼可能這麼好用」!
我一開始接觸自動化工具的時候,其實就是那種想偷懶又不會寫程式的類型,平常要處理社群發文、整理表單資料、寄信、做簡報,光用手動處理就快被榨乾。朋友跟我說:「你不試試看 n8n?比起 Make,更多元還免費。」我一聽免費眼睛就亮了。
一開始我是用 Make(以前叫 Integromat),不得不說介面真的漂亮,但漂亮歸漂亮,一用就發現它的價格計費機制超複雜,光是跑個流程還要精算 operation 數,好像在玩 RPG 一樣怕用太多魔法值。那時候我只要自動發個 Slack 通知、更新 Airtable、寄個 email,就要超過額度,有點囧。
但當我轉用 n8n 之後,人生整個開掛。
n8n 是什麼?它其實就是一個可視化自動化流程平台,有點像 Make 或 Zapier,但它的最大特色是可以「自己架設伺服器跑」,也就是說,你可以不用為每個觸發多付錢。對我這種很會把流程玩到爆炸的人來說,真的太爽。
它長得像拼圖一樣,把每個動作拉來拉去連在一起,就像你在玩線上接龍遊戲一樣。舉個例子,我用 n8n 做了一個 IG 新留言通知的自動流程:
Instagram 留言 ➝ Webhook ➝ Google Sheet ➝ Discord 發通知 ➝ Airtable 更新記錄
整個流程自己設定好之後,就再也不用每天開 IG 查留言、抄資料、丟給團隊,系統自己幫我搞定。
你如果想玩 n8n,可以直接去他們官網看:https://n8n.io/
上面有超多資源、教學影片、還有一堆現成的模板,完全不用從 0 開始摸。
說真的,一開始我還是有點怕怕的,畢竟聽到「開源」、「自己架伺服器」這幾個詞,腦袋就冒煙。但後來發現其實不用想太多,我一開始也只是用他們的 n8n cloud(有提供免費版),直接開帳號就能玩。等你越玩越上癮之後,再來考慮要不要自己架也不遲。
n8n 最讓我喜歡的一點,就是它不像 Make 那樣一定要用「模組」,你可以在裡面寫 JavaScript function、可以做 HTTP request,等於它其實是「給不會寫程式的工程師工具」,但也夠開放讓會寫的人自由發揮。
像我有一個朋友超愛用 Notion,他做了一個自動化流程,每天抓 RSS 新聞、彙整、分類、轉成表格,最後丟進 Notion。原本要手動整理兩小時,n8n 一秒搞定。然後他就跑去泡咖啡了,留下一堆人羨慕地瞪著他。
我自己最得意的一個流程,是做社群發文自動排程。我用 Airtable 建立一個發文資料庫,包含文案、圖片、發文時間、平台(像 Facebook、IG、Threads),然後 n8n 每天定時去讀 Airtable 的表單,如果有新的發文要做,就自動丟進 Meta API 發佈。現在我發文都不用設鬧鐘提醒了,它自己會幫我推文還幫我記錄狀態。
有人問我:「那 Make 呢?現在還會用嗎?」
會啊,但現在是備用角色。Make 比較適合「流程少,但每個環節都要細節微調」的狀況,而且它的 UI 真的是業界美術天花板。但只要流程開始變複雜、多步驟,或是要跑大量資料,n8n 就勝出太多了。
還有一次我幫朋友公司做了一個「表單➝自動開案➝分派任務➝寄信通知➝更新報表」的流程。以前這種流程他們都靠人手一個個點,每天都會有 miss 掉的狀況。自從我用 n8n 幫他們串好,他整個辦公室瞬間變寧靜很多,大家都可以專心做事,不用為了流程崩潰。
你要說 n8n 沒缺點嗎?也不是。它的介面相對陽春一點,而且有時候 debug 要自己看 log,稍微有點門檻。但這也就是它「自由」的代價。你可以裝插件、寫自己的程式碼、建自己的 webhook,根本就是一個工程師的樂高組合。
而且官方社群很活躍,Discord 上隨便一問,就會有人熱心跳出來幫你解。對我這種邊學邊玩的半吊子來說,那是一種很安心的感覺。
講到最後,真的要說,n8n 就像你桌上的那杯手搖飲,一開始沒期待,但一喝就上癮。你以為只是便利,結果是效率整個提升到新境界。而且你玩久了之後,還會開始有點想炫耀「嘿你看我這個流程是不是超帥」。
如果你有興趣玩自動化,又不想被收一堆莫名其妙的計費,拜託你一定要給 n8n 一次機會。你只需要一個帳號、一點點時間,然後你會發現:原來人生真的可以不用這麼累。
我就是這樣,從每天瞎忙到現在每天看流程自己跑,自動發信、自動回應、自動同步資料,我甚至開始懷疑我到底還要不要請助理 😂
n8n 改變了我的工作節奏,也改變了我對「效率」的定義。比起以前那些流程化工具,它更像是一個可以自由創作的自動化小宇宙。
那你呢?準備好踏進 n8n 的世界了嗎?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