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優惠犬

從小改變開始的生活練習

撿便宜也能過好日子

撿便宜也能過好日子:從小改變開始的生活練習

很多人說,節省生活費等於犧牲品質、降低生活水準,但其實這兩者並不矛盾,甚至常常可以並存。從很早以前開始,身邊有不少朋友都在抱怨物價飛漲、荷包縮水,不管是買日用品、繳帳單、搭車還是吃飯,每一樣支出都讓人壓力山大。有一陣子,連最簡單的便利商店買個三明治都得思考三分鐘,看值不值得。

那時候也常跟幾個朋友聚在一起討論「怎麼花錢比較不心痛」,從信用卡點數怎麼換、去哪裡找折價券、到哪家超市最便宜,彷彿每天都在玩一場實境節省大挑戰。

剛開始是被現實壓力逼著學的,後來反而養成一種習慣——不再無腦花錢,每次消費都多了一層思考:這筆錢值不值得花?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得到一樣的結果?

不知不覺地,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累積起來,竟然讓生活變得輕盈了些。

小米的月票故事,開啟了改變的第一步

朋友小米是第一個讓人重新思考「花錢方式」的人。她在台北上班,從板橋通勤到信義區,過去每天都買單程票,嫌月票太麻煩。直到某天她認真算了一下通勤費,發現一個月單程票的總金額竟然比月票貴了將近一半,才開始用定期票。光這個改變,就幫她一個月省了超過五百元。

小米還順便安裝了交通相關的APP,像是查捷運到站時間、哪個出口最近、可以走捷徑省路程。她總說:「我通勤時間變短了,省了錢,也省了心情,早上不那麼暴躁,晚上也不覺得累到想罵人。」聽她這樣說,其實有點羨慕。

後來也開始學她的方式,算一下每天的通勤時間與費用,發現從來沒認真面對過「每天花掉的錢到底去哪裡了」,當真正看見數字跳出來的時候,才驚覺原來不是錢不夠用,是花得太沒效率。

比價APP教會大家冷靜消費

有次跟朋友在賣場買洗髮精,她拿出手機掃了條碼說:「這瓶在某某購物平台便宜一半,你現在別買啦。」我當下愣住,一方面是佩服她有這樣的比價習慣,另一方面是驚訝原來我們都花了那麼多冤枉錢。

她說她有一整套「比價儀式」,每次買東西前都會先上網查幾個平台、比價格、看評價,有時候會順便看限時折扣或搭配信用卡有沒有優惠。這種比價過程對她來說已經像是一種樂趣,甚至會因為買到便宜的東西而心情大好。

另一位朋友阿杰則走「實體通路專家」路線,會逛三家超市再決定要買哪家。剛開始我們都覺得他瘋了,為了省十塊錢走那麼遠,但後來他說:「不是十塊,是每次都十塊,加起來就不是了。」而且他常常順便去運動,這樣也算兩全其美。

現在漸漸可以理解這些人並不是「斤斤計較」,而是對自己的金錢負責。他們知道自己每一分錢花在哪裡,也懂得用技巧去換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副食品媽媽的料理革命

同事佳玲當了媽媽之後,生活改變很大。最讓她困擾的是副食品,原本買市售冷凍副食品,雖然方便,但價格真的不便宜,長期吃下來壓力不小。有一天她咬牙買了一台副食品調理機,開始週末自己準備。

她會利用週末一次做好一週份量,用冰盒分裝好,貼上標籤:「紅蘿蔔南瓜泥」、「地瓜雞肉粥」……後來甚至會自己熬高湯、自己挑肉品產地,連營養師都說她做得很專業。她說:「一開始只是為了省錢,沒想到變成一種興趣。」

這樣的生活方式啟發了不少朋友,有人也開始自己做嬰兒粥,有人學她買自製調理罐、做冰磚,還有人乾脆開了副食品製作課程,意外成為副業。

也有人開始自己準備便當上班吃,像老同學阿純,她以前每週外食五天,有一天帳單結算下來嚇到,午餐一個月吃掉快五千。從那時起她開始準備便當,一週帶三天,一個月光是午餐就省下兩千塊,而且自己煮的更營養。

信用卡回饋才是真正的大禮包

曾經聽過一句話:「你用卡不如卡用你。」直到自己真的研究起信用卡,才發現這句話多麼有道理。

以前以為辦卡只是為了累積債務,但後來發現回饋系統其實是理財的好幫手。像朋友阿宏就是信用卡大師,他的手機裡有超過十張卡的紀錄,每張都有它的使命,比如這張負責加油,那張專門買生活用品,另一張拿來刷餐廳消費。

他說:「重點是不要讓卡片帶著你花,而是你要會分配,哪裡用哪張,才會最大化。」他有一次甚至用累積的哩程點數換到香港來回機票,還搭了商務艙,旁人羨慕到不行。

也學會了他的一套邏輯,現在固定用特定的超商卡來累積點數,買咖啡也幾乎沒花到錢,朋友說我像中獎一樣天天領免費咖啡喝,其實不過是用對了工具。

分帳與記帳的魔法術

每次和朋友出遊最怕的就是算錢。以前都是「你先墊著」、「我回家轉給你」,結果常常有人忘了,有人不好意思要,最後搞得感情尷尬。

直到朋友阿嘉介紹Splitwise這款APP,整個人彷彿開竅。每筆消費都記錄進去,誰先付、怎麼分、誰還沒還,一清二楚。甚至還可以設定幣別,如果出國玩時也能無痛分帳。

後來身邊幾乎所有朋友都裝了這個APP,大家開始主動記帳、主動還錢,反而讓聚會之間少了許多計較,多了彼此尊重與信任。

記帳也不再是令人害怕的動作。像另一位朋友小霏,每天都會記下每筆支出,甚至標註心情,某一天看到她記的:「今天花了200元吃蛋糕,但心情+100」時,突然懂了——有些錢值得花,有些錢該省下,重點是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做。

集點與會員制度真的要善用

便利商店集點活動看起來麻煩,但只要累積一次成功兌換,馬上就會成癮。有次買咖啡時不經意掃了會員條碼,後來發現集到點數可以換杯子,那時候開心得像中了什麼獎。

還有百貨公司常舉辦會員日,朋友們會列出清單,湊在一起消費,累積點數再分折價券或禮物。去年有一次我們一起買生活用品,點數換了一整組刀具,還一起抽到免費電影票。

甚至連訂機票、訂飯店也能靠會員省錢,某次訂房用的是朋友的高等會員帳號,意外升等海景房,還有免費早餐,那次大家都說他根本像VIP。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喜歡的東西不一定要原價擁有

節省不代表不能享受。像朋友Lulu最愛無印良品,但她從不原價買東西。她會等特價日,或是搭配百貨回饋週,甚至會先買禮券來折抵,多重優惠疊加下來,一樣的東西她常常只花六成價格。

另一位朋友熱愛攝影,原本想買一台新相機,後來在拍賣網站上找到一台幾乎全新的二手機,價格不到原價的一半,用起來跟新的一樣。他說:「重點不是買新的,而是買到你用得順手的。」這句話影響很深。

還有一次朋友結婚,我們幾個合資送她一台烤箱,原本要買知名品牌新品,後來找到展示機折扣價,只是少了紙箱,但功能完全一樣,反而多送了一組烤盤。婚禮當天新娘笑得像小孩一樣,說她一用就愛上,天天烤餅乾給老公吃。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生活品質從細節裡堆積出來

一點一滴的節省,最後構成了一種不將就的生活。從交通、餐飲、日用品、娛樂到人際之間的金錢互動,每一塊都能慢慢優化。節省不只是金錢上的計算,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選擇有意識地花費,而不是被消費推著走。

這樣的生活方式或許一開始看起來「太累」、「太小氣」,但當看到戶頭慢慢多了些餘裕,當每個月結算時不用驚呼「怎麼又沒錢了」,那份掌控感真的無可取代。

身邊也越來越多朋友走上這條路,大家不再比誰穿得多貴、吃得多好,而是比誰的折扣券最多、誰換到最划算的贈品,連聊天的話題都變得療癒又實用。

而每當有人問:「你怎麼都那麼會省?」我們總會笑著說:「不是省,是會花。」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最後更新時間 2025-08-20 要更新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