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花費有限,還是忍不住對旅遊充滿憧憬時,哩程卡看起來就像是通往免費機票的魔法通行證。不過現實中,那些「一張卡換一張機票」的夢,真的能靠小資族刷卡實現嗎?還是只是銀行給的甜美幻想?這篇就來好好聊聊,對荷包比較緊的小資族來說,哩程卡到底值不值得玩,又該怎麼玩才不會踩坑。
身邊不少朋友剛出社會時,拿到的第一張信用卡就是航空聯名卡。申辦的理由幾乎一致:可以免費換機票。有個同學還特別說,「我每年刷個十五萬,過個兩年就可以飛日本了,賺翻。」當時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畢竟每次在社群上看到別人打卡商務艙、頭等艙,說是靠哩程兌換,真的會讓人心癢。但事實是,許多人刷了三四年,哩程還是零零碎碎地散落在帳上,離一張機票的距離遙不可及。
先來看一個朋友的例子。她年刷卡金額大概只有十二萬元左右,持有某知名航空的聯名卡,使用三年下來,哩程累積不到一萬五。她原本計劃去東京,結果一查兌換票至少要兩萬五千哩,還要配合特殊開票日期,不然就是候補位。失望之餘,只能放棄,後來乾脆改用現金回饋卡,從此對哩程再也沒興趣。
但也有玩得很成功的人。另一位朋友年刷金額也差不多,差在他很懂得精算。他的策略是:「哩程卡不是萬能卡,而是任務卡。」每當有哩程高回饋的項目出現,他就全力集中刷卡,例如線上訂房、保險費、指定航空票券、旅遊平台等。日常生活消費,他則選擇高現金回饋或高點數回饋的信用卡。這樣一來,雖然刷卡金額沒有變多,但哩程累積速度卻遠快於一般人。他一年半就換到台北到新加坡來回機票,甚至還有多的哩程轉給太太,讓他們夫妻可以一起出國。
這種玩法需要一點紀律與研究精神。曾經自己也嘗試模仿,但一開始搞不懂點數與哩程的轉換規則,常常花了力氣卻沒什麼收穫。有次看到銀行活動寫「滿萬送千哩」,高興地刷了三萬元買保險,結果後來才知道那是限特定通路,結果只拿到原始哩程不到五百點,當下真的覺得虧大了。後來學乖了,每次刷前都會再三確認是否符合活動規定,也學會使用哩程比值計算工具,確保不再亂刷。
另一位大學同學則是靠哩程卡換到了商務艙。當時他在外商公司工作,經常有高額支出可以刷卡,再加上公司制度允許員工用個人卡支付、報帳後請款,他就利用這個方式累積了大量點數,再轉成航空哩程。他平常也很會精打細算,特別是關注哩程促銷轉換活動,有次抓準時機,把信用卡點數以1:1.5的比例轉換成哩程,短時間內就累積了超過十萬哩。他用這些哩程換到台北飛往倫敦的商務艙,來回票價市值超過十萬元,結果他只付了燃油附加費跟稅金大約一萬出頭。當時我們聽了都驚呼連連,開始重新思考哩程卡的潛力。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樣的條件能大額刷卡或報帳,但從他身上學到的,是對哩程制度的理解與靈活運用。很多人用哩程卡,是「看到卡就刷」,卻沒搞懂回饋比例與兌換價值,最後只是幫銀行刷業績。反而是那些願意花點心思,知道哪張卡該怎麼用、哪種消費最划算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哩程帶來的旅遊福利。
還有一位朋友則是夫妻檔合力刷哩程。他們的做法是兩人各辦一張哩程卡,但設定分工明確:一人負責家用開銷、房貸水電等固定支出,另一人則刷保險、旅遊、醫療開銷。平常累積各自的哩程,等到有機會旅行,就整合兩人的點數一起兌換機票。這樣不但哩程增加得快,還能有更多彈性空間。他們曾用這樣的方式換到兩張歐洲來回經濟艙機票,兩人總共只花了不到四萬元稅金,算是非常值得。
哩程卡的世界確實有它的迷人之處,但也不是沒有風險。有一年,一家航空公司調整兌換規則,把原本只要兩萬五千哩的航段,調成三萬五千哩,引發大量哩程族不滿。有朋友本來計畫年底換票,一夕之間發現哩程不夠,只好忍痛補差額或改行程。這種「貶值風險」就是哩程制度的另一面,它不像現金那樣穩定,受到航空公司政策影響很大。有些人因此轉向現金回饋卡,覺得那種直接折抵金額的回饋方式比較安心。
還有哩程過期問題。不少航空公司規定哩程三年內未使用就會作廢,曾經有朋友忙於育兒,幾年沒出國,結果辛苦累積的哩程眼睜睜地過期。後來她才知道可以透過「小額兌換商品」或是「哩程延長活動」來保留點數,但那時已經來不及。從此她只選擇點數不會過期、或有延展機制的信用卡,減少風險。
某位親戚是典型不適合用哩程卡的例子。他平常幾乎不出國,每年刷卡不到十萬,卻辦了一張年費不低的航空聯名卡。原本想說總有一天會用上,結果五年下來只累積了八千多哩,還因為沒注意年費被扣了三千多元。後來他決定改用無腦現金回饋卡,每年可以回饋近兩千元現金,實際效益比哩程卡高太多。
如果真的有旅遊需求,也能考慮旅遊回饋型信用卡。例如某些信用卡能直接折抵機票金額、或在旅遊平台消費時給予高回饋比例。這種方式不需花時間研究哩程制度,適合不想太煩的使用者。
曾經也試過全力累積哩程,換到一次免費的曼谷來回票,那次旅行的體驗真的很難忘。坐在飛機上,心裡想著「這張票是刷信用卡送的」,不免有一種默默自豪的感覺。不過過程中也意識到,這樣的成果來自於不斷研究、比價、追活動,有時還需要動點小腦筋。若只是隨意使用,根本不可能達到那樣的回報。
有次朋友討論哩程卡時笑說:「哩程這東西,不是不能玩,是不能亂玩。」這句話真的點醒許多人。小資族如果想從哩程卡中獲益,不能只是憑感覺辦卡,更需要評估自身的消費能力、旅行頻率、能否配合哩程活動等條件。
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建立「混搭」信用卡策略。哩程卡專門應付高回饋項目和旅遊類支出,日常開銷則用高現金回饋或高點數卡來負責。這樣既能累積哩程,也能確保現金回饋不浪費。
也別忽略年費這個問題。有些哩程卡年費高達上千元甚至數千元,若未達消費門檻或忘記解約,可能會讓原本的回饋變成虧損。自己就曾因為疏忽,被扣了兩張卡的年費,當下雖然向客服申訴,還是只退了一半。後來每年都設提醒,快到續卡時就評估是否保留,避免浪費。
最終還是得問一句:「哩程卡適合誰?」簡單說,如果年刷金額能達到二十萬以上,且願意花時間研究哩程規則、關注促銷活動,對出國旅遊也有實際需求,那麼哩程卡絕對是值得投入的工具。反之,若年刷金額少、平常沒時間研究、也不常出國,那就不妨考慮回饋比較即時的現金卡,省事又實在。
信用卡只是工具,怎麼使用,才是關鍵。對小資族來說,哩程卡不是一場賭博,也不是一場夢,而是一場計劃清晰的「理性旅程」。不求一年換商務艙,只求三年飛一次想去的國家;不貪哩程帳戶的數字,只想在剛剛好的時候,把累積的點數換成一張遠方的機票。
在那架飛機起飛的瞬間,會知道:這一切的細節與努力,終究都是值得的。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