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惠犬

哩程卡就像是通往免費機票的魔法通行證

當年花費有限,還是忍不住對旅遊充滿憧憬時,哩程卡看起來就像是通往免費機票的魔法通行證。不過現實中,那些「一張卡換一張機票」的夢,真的能靠小資族刷卡實現嗎?還是只是銀行給的甜美幻想?這篇就來好好聊聊,對荷包比較緊的小資族來說,哩程卡到底值不值得玩,又該怎麼玩才不會踩坑。

身邊不少朋友剛出社會時,拿到的第一張信用卡就是航空聯名卡。申辦的理由幾乎一致:可以免費換機票。有個同學還特別說,「我每年刷個十五萬,過個兩年就可以飛日本了,賺翻。」當時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畢竟每次在社群上看到別人打卡商務艙、頭等艙,說是靠哩程兌換,真的會讓人心癢。但事實是,許多人刷了三四年,哩程還是零零碎碎地散落在帳上,離一張機票的距離遙不可及。

先來看一個朋友的例子。她年刷卡金額大概只有十二萬元左右,持有某知名航空的聯名卡,使用三年下來,哩程累積不到一萬五。她原本計劃去東京,結果一查兌換票至少要兩萬五千哩,還要配合特殊開票日期,不然就是候補位。失望之餘,只能放棄,後來乾脆改用現金回饋卡,從此對哩程再也沒興趣。

但也有玩得很成功的人。另一位朋友年刷金額也差不多,差在他很懂得精算。他的策略是:「哩程卡不是萬能卡,而是任務卡。」每當有哩程高回饋的項目出現,他就全力集中刷卡,例如線上訂房、保險費、指定航空票券、旅遊平台等。日常生活消費,他則選擇高現金回饋或高點數回饋的信用卡。這樣一來,雖然刷卡金額沒有變多,但哩程累積速度卻遠快於一般人。他一年半就換到台北到新加坡來回機票,甚至還有多的哩程轉給太太,讓他們夫妻可以一起出國。

這種玩法需要一點紀律與研究精神。曾經自己也嘗試模仿,但一開始搞不懂點數與哩程的轉換規則,常常花了力氣卻沒什麼收穫。有次看到銀行活動寫「滿萬送千哩」,高興地刷了三萬元買保險,結果後來才知道那是限特定通路,結果只拿到原始哩程不到五百點,當下真的覺得虧大了。後來學乖了,每次刷前都會再三確認是否符合活動規定,也學會使用哩程比值計算工具,確保不再亂刷。

另一位大學同學則是靠哩程卡換到了商務艙。當時他在外商公司工作,經常有高額支出可以刷卡,再加上公司制度允許員工用個人卡支付、報帳後請款,他就利用這個方式累積了大量點數,再轉成航空哩程。他平常也很會精打細算,特別是關注哩程促銷轉換活動,有次抓準時機,把信用卡點數以1:1.5的比例轉換成哩程,短時間內就累積了超過十萬哩。他用這些哩程換到台北飛往倫敦的商務艙,來回票價市值超過十萬元,結果他只付了燃油附加費跟稅金大約一萬出頭。當時我們聽了都驚呼連連,開始重新思考哩程卡的潛力。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那樣的條件能大額刷卡或報帳,但從他身上學到的,是對哩程制度的理解與靈活運用。很多人用哩程卡,是「看到卡就刷」,卻沒搞懂回饋比例與兌換價值,最後只是幫銀行刷業績。反而是那些願意花點心思,知道哪張卡該怎麼用、哪種消費最划算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哩程帶來的旅遊福利。

還有一位朋友則是夫妻檔合力刷哩程。他們的做法是兩人各辦一張哩程卡,但設定分工明確:一人負責家用開銷、房貸水電等固定支出,另一人則刷保險、旅遊、醫療開銷。平常累積各自的哩程,等到有機會旅行,就整合兩人的點數一起兌換機票。這樣不但哩程增加得快,還能有更多彈性空間。他們曾用這樣的方式換到兩張歐洲來回經濟艙機票,兩人總共只花了不到四萬元稅金,算是非常值得。

哩程卡的世界確實有它的迷人之處,但也不是沒有風險。有一年,一家航空公司調整兌換規則,把原本只要兩萬五千哩的航段,調成三萬五千哩,引發大量哩程族不滿。有朋友本來計畫年底換票,一夕之間發現哩程不夠,只好忍痛補差額或改行程。這種「貶值風險」就是哩程制度的另一面,它不像現金那樣穩定,受到航空公司政策影響很大。有些人因此轉向現金回饋卡,覺得那種直接折抵金額的回饋方式比較安心。

還有哩程過期問題。不少航空公司規定哩程三年內未使用就會作廢,曾經有朋友忙於育兒,幾年沒出國,結果辛苦累積的哩程眼睜睜地過期。後來她才知道可以透過「小額兌換商品」或是「哩程延長活動」來保留點數,但那時已經來不及。從此她只選擇點數不會過期、或有延展機制的信用卡,減少風險。

某位親戚是典型不適合用哩程卡的例子。他平常幾乎不出國,每年刷卡不到十萬,卻辦了一張年費不低的航空聯名卡。原本想說總有一天會用上,結果五年下來只累積了八千多哩,還因為沒注意年費被扣了三千多元。後來他決定改用無腦現金回饋卡,每年可以回饋近兩千元現金,實際效益比哩程卡高太多。

如果真的有旅遊需求,也能考慮旅遊回饋型信用卡。例如某些信用卡能直接折抵機票金額、或在旅遊平台消費時給予高回饋比例。這種方式不需花時間研究哩程制度,適合不想太煩的使用者。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曾經也試過全力累積哩程,換到一次免費的曼谷來回票,那次旅行的體驗真的很難忘。坐在飛機上,心裡想著「這張票是刷信用卡送的」,不免有一種默默自豪的感覺。不過過程中也意識到,這樣的成果來自於不斷研究、比價、追活動,有時還需要動點小腦筋。若只是隨意使用,根本不可能達到那樣的回報。

有次朋友討論哩程卡時笑說:「哩程這東西,不是不能玩,是不能亂玩。」這句話真的點醒許多人。小資族如果想從哩程卡中獲益,不能只是憑感覺辦卡,更需要評估自身的消費能力、旅行頻率、能否配合哩程活動等條件。

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建立「混搭」信用卡策略。哩程卡專門應付高回饋項目和旅遊類支出,日常開銷則用高現金回饋或高點數卡來負責。這樣既能累積哩程,也能確保現金回饋不浪費。

也別忽略年費這個問題。有些哩程卡年費高達上千元甚至數千元,若未達消費門檻或忘記解約,可能會讓原本的回饋變成虧損。自己就曾因為疏忽,被扣了兩張卡的年費,當下雖然向客服申訴,還是只退了一半。後來每年都設提醒,快到續卡時就評估是否保留,避免浪費。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最終還是得問一句:「哩程卡適合誰?」簡單說,如果年刷金額能達到二十萬以上,且願意花時間研究哩程規則、關注促銷活動,對出國旅遊也有實際需求,那麼哩程卡絕對是值得投入的工具。反之,若年刷金額少、平常沒時間研究、也不常出國,那就不妨考慮回饋比較即時的現金卡,省事又實在。

信用卡只是工具,怎麼使用,才是關鍵。對小資族來說,哩程卡不是一場賭博,也不是一場夢,而是一場計劃清晰的「理性旅程」。不求一年換商務艙,只求三年飛一次想去的國家;不貪哩程帳戶的數字,只想在剛剛好的時候,把累積的點數換成一張遠方的機票。

在那架飛機起飛的瞬間,會知道:這一切的細節與努力,終究都是值得的。


頂級卡不是夢,只是你沒看懂遊戲規則
平常生活中,有些花費看似小小的,其實累積起來真的不少。像是路過便利商店,順手拿瓶飲料、買份便當,或者心情好突然想吃個薯條和冰炫風,這些日常的開銷加總起來,不知不覺也能讓荷包悄悄縮水。不過,發現一個小訣竅之後,這些日常消費反而變成了一種「自動存錢」的快感。方法很簡單,就是——刷對信用卡。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以前總覺得信用卡只是繳大筆金額時才需要的工具,像是買機票、繳保費、訂旅館,但後來才發現,其實日常小額消費才是真正的積分來源。尤其是超商和速食店這種幾乎每週都會光顧的地方,如果每次結帳都能刷卡回饋,那一年下來省下來的錢其實很有感。
身邊有個朋友很妙,他每次去麥當勞都會特地問店員:「請問刷卡有回饋嗎?」起初大家都覺得他有點誇張,後來他曬出自己的信用卡帳單回饋明細,大家才發現他的冰炫風其實「快變免費的了」。他選的卡有指定速食通路加碼回饋,連早餐的豬肉滿福堡加一杯熱奶茶都能累積現金回饋。有時候看到他一臉開心地說:「我這個月吃了五次麥當勞,回饋快破百!」還真讓人羨慕。 最重要的就是選對卡
壽星專屬優惠整理
壽星專屬優惠整理,涵蓋餐廳、飲料、甜點、連鎖品牌等多項優惠,幫助您在生日當月享受各種優惠。

銀行換匯優惠資訊
銀行的換匯優惠大致可分為幾種:匯率折讓、手續費減免、數位帳戶專屬優惠、特定時段加碼活動、結合外幣帳戶與金融商品的複合式獎勵方案等。每一種優惠形式看似差距不大,但若搭配妥當、掌握時機,實際換匯成本可以差距達到千元甚至上萬元,這並非誇張,而是真實發生在生活中的例子。

信用卡申請技巧
信用卡,作為一種日常金融工具,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在網上購物,還是支付日常開支,信用卡提供了便利、快速的支付方式。然而,如何選擇一張適合自己的信用卡,並且順利申請,卻是很多人心中的一大困惑。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信用卡申請的技巧,並分享我自己和身邊親朋好友的經歷,幫助大家在申請信用卡時少走彎路。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慢慢變優秀的路上,其實你早就開始了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
從銀行小白到世界卡邀請戶
回想起來,我當初對信用卡的了解幾乎是零,這不禁讓我感慨萬千。每當聽到朋友討論卡片的回饋和優惠時,我總是默默地坐在一旁,心裡想著自己怎麼會那麼遜。沒想到,有一天,我居然也能從銀行的拒絕名單,直接躍升為“世界卡”的邀請戶,這一路的轉變真是太讓人驚訝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這段成長的故事,也許能幫助和我當年一樣的“信用卡小白”們,少走一些彎路。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

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
是不是刷錯卡了?
每次結帳時刷出信用卡那一刻,很多人都會有個小疑問:這張卡真的有回饋嗎?或者更現實一點的疑問:是不是刷錯卡了?

便宜機票總整理
旅行對我來說,不只是單純的離開家去某個地方。它是一種探索,一次內心的冒險,也是一種和朋友、家人共同度過美好時光的機會。然而,每次計畫旅行的時候,我都會碰到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機票!這是很多人旅行預算中最大的一塊開銷。對我而言,找到便宜機票不僅僅是為了省錢,更是一場獵奇之旅,探索那種在繁忙的機票市場中找到隱藏寶石的成就感。

錢都不知道花去哪了
這句話,幾乎在每個月的月底都會從某些人口中蹦出來。買了一杯看似無害的手搖飲、訂了一張臨時起意的機票、跟朋友聚餐沒注意用卡優惠,一整個月就這樣悄悄超支。生活中其實處處是優惠,只是太多人不知道怎麼找,也沒時間一一去查。很多人明明刷的就是那張有高回饋的卡,卻不知道綁定某平台才能解鎖額外折扣。更別提每年生日該拿的免費蛋糕、生日禮卷,有多少默默被錯過。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首年免年費真的值得辦嗎

在信用卡的世界裡,「首年免年費」幾乎已經是每張新卡的標配。只要看到廣告上那幾個字,總讓人心裡多了一份安心,覺得就算不刷、不用、不喜歡也沒差,反正不用錢。但事情真有這麼簡單嗎?首年免年費,就等於這張卡沒風險嗎?經歷過太多「一時貪小便宜,日後大後悔」的故事後,這問題就變得耐人尋味。
信用卡廣告總是吸引人,常見的話術像是「限量首刷禮」、「新戶獨享」、「行李箱免費送」,再加上一句「首年免年費」,整個組合下來,誰不心動?但每張卡背後的條件、規則、陷阱,才是藏在冰山下的部分。有時候表面上省了年費,實際上卻花更多時間在處理帳單、記憶優惠、追蹤門檻,甚至還可能被誤收費用。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