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頂級卡」在大家眼裡就是遙不可及的象徵。年費高、門檻高、連申請都會先被電話訪問,彷彿在跟某種秘密社團接觸一樣。但實際上,有些人完全不是什麼上市公司老闆,也沒有年收千萬,卻早早就拿到這些卡。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其實關鍵就在於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習慣——刷保費。
身邊有個朋友就是這樣默默升級的高手。不是什麼理專推薦戶,也沒有找代辦,就是每年按表操課地刷卡繳保費,年復一年,不僅累積了大額消費記錄,也逐漸打開了銀行的好感度。某天突然接到 VIP 客服的電話,問他是否願意升等成為黑卡卡友,那個爽感簡直難以形容。他一開始也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但當他拿到實體卡、第一次走進機場貴賓室、訂飯店的時候直接升等房型,整個人彷彿走入了另一個世界。
這樣的經驗其實也發生在另一個熟人身上。她是個中學老師,平常生活節儉,唯一會花錢的地方就是幫家人繳保費。家中四個人,每年的保險費加起來大概將近五十萬,她本來是用帳戶自動扣款,但後來某次看到信用卡活動,鼓勵使用卡片繳保費送哩程,她才開始試著改用信用卡。沒想到一刷成主顧,一年下來哩程快破萬,還順便升級了原本沒人理的金卡,變成有禮賓服務的御璽卡。她也不是愛炫耀的人,但當她去日本自由行,靠哩程換了兩張機票、用卡權益住進高級飯店時,同行的朋友都問她:「妳怎麼那麼會?」她笑笑說,只是每年繳保費而已。
剛開始聽到這些事的時候,只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刷保費?不是應該盡量用現金折扣或匯款,少被抽手續費才對嗎?但後來一想,那些頂級卡的資格門檻,其實並不單靠「年收」,而是「行為記錄」。銀行更重視的是你是否穩定使用這張卡、是否願意刷大筆金額、是否忠誠且配合度高。而繳保費這種固定支出,每年都來個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累積,不但讓銀行知道你很會刷,還是一個穩定的收入流,怎麼可能不愛你?
曾經也覺得刷卡繳保費只是浪費回饋的行為,因為通常沒有什麼現金回饋,頂多就是哩程,但轉念一想,哩程也可以累積不少,加上這些金額能幫助升等、累積額度、培養關係,其實是一筆很值得的投資。
自己的第一張高端卡就是這樣來的。當初只是覺得信用卡哩程兌換機票很吸引人,就開始研究怎麼最快累積哩程,結果發現很多人用來「灌額」的招數就是刷保費。後來也照樣嘗試了一次,沒想到一年下來,哩程破萬,而且卡片從原本的金卡升到尊榮卡,感覺地位瞬間不同。
也曾經猶豫過要不要用信用卡繳保費,畢竟手續費通常不便宜,而且保險公司還會限制使用的卡別,但後來慢慢摸索出一套方法,發現其實可以配合活動、找對卡片、注意登錄,有時甚至能拿到意外的加碼。最有趣的一次,是用某張航空聯名卡刷了六萬的保費,結果不只拿到一般哩程,還剛好遇上活動加碼 50%,哩程瞬間暴增,後來直接換了飛歐洲的來回機票,省下兩萬多塊。
保險這種東西,大部分人都會買,尤其家裡有小孩的,更是一年一堆保單要繳。既然繳費是無法避免的,那何不乾脆選擇可以替自己「加分」的繳費方式?更何況,有些卡片甚至會推出限時優惠,讓刷保費也能享有哩程加碼或高額回饋。只要掌握好時間點,就能把這筆固定支出變成「門票」。
以前總以為頂級卡是有錢人的遊戲,只有那些開跑車、住豪宅、年收幾百萬的人才會有。直到有一天,看到一個平常生活簡樸的好友突然在網路上貼出他用頂級卡訂了某間五星飯店還免費升等,才意識到,也許這一切不是距離問題,而是策略問題。他後來分享,他也是用信用卡刷保費慢慢刷出來的,每年都集中刷同一張卡,讓銀行看到穩定的大額使用,而且每次活動都不漏掉,三年後就從一般卡升級到頂級卡。沒有捷徑,但非常穩定。
也有朋友分享過,幫父母代繳保費是他入門的關鍵。剛出社會的時候薪水有限,自己沒有太多保單,但家裡爸媽多年來買了不少保險,一年下來金額也不少。他主動提出由自己代繳,父母也樂得省事。每年這樣幫忙刷保費,再加上平常搭配一些大筆消費,例如旅遊、繳學費、家電採購等,短短兩年時間內,他的信用卡就被主動升級,銀行也開始主動打電話詢問是否需要額度調整、專人服務等。
其實真正讓人驚訝的是,這些操作並不困難。只要稍微用心規劃一下,就能讓原本的「支出」變成「加分項」。刷保費這件事,乍看沒什麼回饋,實際上卻是建立信用卡歷史、累積大額刷卡紀錄、獲得升等邀請的最佳方式之一。
最開始也有點不放心,畢竟保費金額通常都不小,而且要一次刷卡、一次繳清,真的會有點緊。但當開始這樣做幾年之後,就發現其實壓力沒有想像中大,只要事前規劃、分配好每張卡的使用額度,還可以順便幫不同卡片分擔任務,順利達成每張卡的升等條件。有時候甚至可以用「分期零利率」的方式處理,讓整個操作過程更柔和一些。
而且真的會慢慢愛上那種默默努力後換來回報的感覺。當你刷了幾次保費、參加幾次活動、累積了一定哩程或消費紀錄,某天接到銀行電話說你有資格申請某某尊榮卡,那種「被肯定」的成就感是很難用文字形容的。比起靠關係或找代辦,那種用自己的方式拿到的卡更有意義。
身邊還有個好友,本來是網拍賣家,平常大額刷卡的機會不多,但她聰明地利用代刷方式幫熟客代繳保費,收取些微服務費,客人也樂意交給她處理。這樣操作兩年,不僅幫自己卡片刷到額度翻倍,還讓原本不受銀行注意的她變成了常被邀請參加卡友活動的 VIP,甚至還曾經參加過信用卡舉辦的私人品酒會,進場還是刷自己那張頂級卡專屬的邀請碼。原本只是副業順手而已,最後卻讓她多了不少意想不到的機會。
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頂級卡給的權益真的不只是噱頭。例如免費機場接送、貴賓室不限次數、餐廳訂位禮遇、飯店免費升等、生日禮物包…這些東西當然可以不用,但當你真的體驗過一次後,就很難回頭。尤其是帶著爸媽出國旅行時,一切順暢舒適,爸媽滿臉驚喜地問「你什麼時候變這麼會享受」,那一刻心裡的驕傲真的很難形容。
也不是每個人都一定需要頂級卡,但如果本來就有固定支出、有穩定收入,又願意多花點心思,其實只差一個習慣的轉變。刷保費,不只是為了升級卡片而已,更是一種對自己財務的整合規劃。把本來就會花出去的錢,變成讓未來更方便、更多選擇的籌碼,怎麼看都不吃虧。
曾經有一位親戚,原本覺得這些頂級卡都是假象,直到他自己出國時因為航班取消卡在機場八小時,一旁朋友拿出頂級卡進貴賓室,他只能坐在冷風吹的候機區,才開始認真問起怎麼拿到這種卡。他後來也走上刷保費、刷旅費、集中卡片使用的路線,一年後也成功升等,當初還笑別人是盤子,現在卻最認真看卡片優惠的是他。
說到底,想拿頂級卡,不是只有一條路,也不是只能靠存款、收入或人脈。有時候,抓對一個切入點,就能快速晉升門檻。而刷保費,正是那個切入點之一。
頂級卡從來不是夢,只是你願不願意把「本來就該花的錢」,花得更有策略一點。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