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錢藏大學問:生活裡的神級省錢法
錢這東西,有時候不是賺得不夠,而是花得太快。很多人抱怨月底吃土,卻沒發現其實每個月「默默流掉」的小錢,加總起來真的不少。有些人存錢像打仗,但其實不一定要過苦日子才能省,只要多一點觀察、多一點小巧思,日常生活就能偷偷幫你累積財富。
以前完全不在意省錢這件事,覺得折扣、回饋、點數都麻煩。但後來身邊的朋友一個比一個會精打細算,常常能在吃喝玩樂之中省下錢,還過得比誰都滋潤。才發現那些不起眼的招數,其實都是生活智慧。
每次吃飯都有驚喜
外食族應該最有感覺,一餐一餐吃下來,一個月花出去的錢很可觀。但只要稍微做點功課,結果會完全不同。曾經去吃壽司,只因為用了聯名卡就直接打了九折,還送了甜點。當下其實沒特別期待什麼優惠,純粹剛好有那張卡,結果反而覺得自己像撿到錢。
久了之後變成一種習慣,每次約朋友吃飯前,先查一下哪張卡有合作、哪個時間點有折扣。甚至有些App會彈出快閃優惠,點個餐折個幾十元,也很有成就感。有段時間愛去某家連鎖簡餐店,下載他們的會員App後才知道,原來每次消費都能累積點數,湊滿還能換套餐,真的是吃越多賺越多的概念。
信用卡不只是刷卡神器,根本是生活外掛
對信用卡的態度從「刷了再說」變成「哪張卡最適合這一筆」。以前總覺得這樣分類很煩,但後來才明白,精準刷卡是一種財務策略。像是平常採買生活用品就固定刷某張超市高回饋卡,每次結帳自動累積點數,到了月底還能折抵現金,簡直比折價券還香。
有一陣子特別著迷比信用卡優惠,還拉著朋友一起研究。那時候她準備換手機,我提醒她刷某家銀行的卡有5%回饋,最後她成功拿到上千元現金回饋,整個人興奮到不行。這種精打細算不會讓人覺得摳門,反而有種「智慧型消費者」的帥氣感。
天天通勤也能變相賺錢
有些習以為常的支出,其實是省錢的潛力股。像通勤就是其中一項。一開始完全沒想過坐捷運、公車還有回饋,直到某次朋友分享她用的電子票證搭配某家銀行,滿額就退現金,我才猛然驚覺「原來有這種好康!」
之後自己也去設定自動加值,搭配高回饋的帳戶,每次交通費都能小小回饋一點。有幾次搭公車搭得比平常多,月底竟然收到幾十塊的回饋,雖然金額不大,但覺得超有趣,像在打某種生活版的RPG,通勤達標就拿獎勵。
網購不是省錢地獄,是省錢天堂(如果會玩的話)
剛開始網購時只求方便,後來慢慢變成一場比價與折扣的遊戲。有次買吹風機,光是在不同平台比價就差了五百多塊,再加上現金回饋和信用卡活動,整整便宜了一千元,那次購物完全像打贏一場大戰。
後來學會善用比價網站、折扣碼、會員生日禮,每次下單前都會先在幾個平台繞一圈,找到最划算的組合才出手。甚至連朋友都開始問:「最近這東西哪裡買最便宜?」買東西變成一種知識型技能,還能當情報中心。
超市購物不只是買,是搶時間與機會
生活中最頻繁的消費之一就是超市。以前進去就是隨便拿、想吃就買,後來觀察那些會省錢的朋友,發現他們買東西都超有節奏。會根據特價日採買,甚至備好一張固定清單,有時候搭上加一送一的活動,根本是用半價在生活。
試過幾次之後,真的變成習慣。像是某個週末,剛好遇到點數五倍送,乾脆一口氣補齊整個月的家用品,隔週看到點數暴增的畫面覺得超爽。有時甚至會搭配信用卡的超市專屬優惠,等於是一口氣疊加雙重省錢BUFF。
點數其實沒那麼廢,用對地方超好用
從前最常忽略的就是那些看似無感的點數。累積得慢,用起來又麻煩,完全不放在心上。但某次在便利商店結帳時,店員問要不要用點數折抵,結果一查竟然能折掉快一百元,才發現那些日常累積的數字其實很有價值。
後來也開始會去下載一些點數合作的App,像是便利商店、百貨、飲料店,只要有用的機會就順手掃一下。甚至朋友還用某家的點數換了一支無線耳機,那一刻她就像中大獎一樣開心。看她那副「點數就是人生」的神情,我也開始默默更努力地累積。
訂閱這種東西,真的不能放著不管
曾經訂了好幾個串流平台,結果每個月都自動扣款,但真正打開看的次數卻少得可憐。有一次信用卡帳單爆炸,才開始認真檢查訂閱項目,沒想到光是那些「幾百幾百」的金額,就占了支出的大半。於是狠下心取消掉幾個幾乎沒用的,整個輕鬆超多。
現在會用「家庭共享」這招來省錢,像是音樂串流就和朋友一起分攤,幾個人平均下來每個月只要幾十塊。還有一些平台會不定期釋出年費優惠,等到活動時一次買斷,攤下來比月費省一半以上,有時甚至還會送小禮物。
存錢其實可以不用很痛苦
小時候對「存錢」的印象就是不能吃、不能玩、不能買,很像進行一種苦行計畫。直到開始玩自動轉帳才發現,存錢其實可以完全無感。設定好每月轉出一筆小錢到另一個帳戶,時間久了會發現那個帳戶慢慢變得厚實,完全不需要逼自己節衣縮食。
最聰明的一次是把紅包錢直接放進那個「看不到、領不到」的帳戶,等一年後回頭看,居然剛好可以當作一趟小旅行的旅費。那種不用特別努力卻有小收穫的感覺,真的很棒。
買東西前多問幾句,可能會救你一筆
最常發生的就是「看起來超需要,買回來放著長灰塵」。好幾次在結帳前突然想起朋友教的那招:「這東西你一週會用幾次?半年後還會想用嗎?」結果大多數的答案都是:不會。於是默默把東西放回架上。
後來乾脆開始列出「觀望清單」,任何不是急需的東西都先放進去,讓它靜靜躺個幾天。一周後再回頭看,大多數都失去了吸引力,只有少數幾個還會想買的,那種東西才是真的值得擁有。
這種自我對話式的消費習慣,很像是在練內功。雖然不總是能擋住慾望,但每次成功閃過不必要的開支,都像打贏一場小勝仗。
用這些方法過生活後,最大的感想是:「原來錢不是存不下來,只是以前方法用錯了」。很多事不需要大改變,只要一點點調整,就能悄悄地讓存款增加。那些每月多出來的錢,雖然可能只有幾百幾千,但長期累積起來,就會變成自己想做什麼就能做的自由。
這些做法不見得適合每個人,但只要挑幾個開始試著玩,真的會發現:原來過生活也可以像玩遊戲一樣,存錢也能這麼有成就感。你可能會驚訝,自己也能這麼會算、這麼會省、這麼會過日子。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