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信用卡的理財心法
說到信用卡,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欠債」、「卡奴」,甚至有人從不辦卡,覺得那是危險的東西。但我必須老實說,信用卡對我來說,是一張讓我生活更順、財務更清楚的神卡。它沒有讓我變成卡奴,反而讓我更有紀律、更了解自己的金錢習慣,還默默幫我累積了一點點財富。
這些心得是我一路從大學開始,一步步踩坑、試錯、調整中累積出來的。說是理財心法,其實就是我和信用卡之間的共處哲學。
我辦第一張信用卡是在大三的時候,當時只是覺得好像成年了該來張卡,加上學校附近的銀行辦卡送行李箱,就很天真地辦了一張學生卡。
結果我第一次用信用卡,就是在百貨公司看到一雙折扣的鞋,想都沒想就刷了。接著又陸續在網拍買了幾件衣服,再加上幫同學代刷的演唱會票,一個月下來帳單快逼近兩萬元。我當時看到帳單真的傻眼,因為我根本沒有想過「還款」這件事,腦袋只想著「現在不用付錢,好像很好」。
那個月我幾乎靠打工過活,還請我媽「救急」補貼了一點,她雖然沒有責怪我,但淡淡地說了一句:「你自己要記得,信用卡刷的是未來的錢,不是免費的錢。」
這句話我至今難忘。也是從那之後,我才開始重新認識信用卡的本質:它不是錢,是一種信用的延伸,是你未來幾週或幾個月的財務提前曝光。
剛畢業那年,我在一家科技公司當行銷助理,領著不到三萬的薪水。那時公司裡的學長跟我分享過一段話,至今還深深影響我。他說:「你知道為什麼我到現在三十幾歲還沒買房嗎?因為我二十出頭的時候刷卡刷爆,欠了一堆利息,每個月領薪水就是還債,那個債要還好久,房子永遠只是想像。」
當時他在抽屜裡放了一疊信用卡帳單,那種厚度讓我後背一涼。他說他曾經有超過八張卡,而且每一張都有分期,每個月還款壓力重到他不敢生病、不敢辭職、不敢請假。他笑著說「你要是真的愛自由,就別讓信用卡卡死你」。
我聽完那天回家就剪掉了兩張平常根本沒在用的卡,把信用卡整理成只留下三張,一張日常消費卡、一張旅遊用、一張緊急備用。這個決定對我來說,不只是減少債務風險,也是一種生活簡化。
從那之後,我給自己立了一條鐵則:信用卡只刷我現在「有錢能還」的金額。也就是說,如果今天我戶頭有兩萬元,我最多就刷到兩萬,不會因為額度有十萬就當自己是十萬富翁。
這個邏輯很簡單,卻是很多人會忽略的。我一個大學同學,剛出社會的時候收入不錯,加上信用卡額度給得高,常常買高單價精品犒賞自己。那時他常說「現在工作這麼辛苦,不買點東西對不起自己」,結果幾年下來,他的卡債滾出來快二十萬,後來還需要貸款來整合。
我不是不鼓勵犒賞自己,而是認為,信用卡的誘惑力真的很強,尤其當你心情不好、工作壓力大、想要逃避現實的時候,一張小小的卡片就能讓你把金錢意識拋諸腦後。
全額繳清,看起來是紀律,其實也是一種對未來自己的負責。
回饋是我開始玩卡之後,最愛的一個功能。尤其是現金回饋,不用想太多,直接折抵帳單或自動入帳。那種「花錢還能拿錢回來」的感覺,真的是太療癒。
我曾經認真算過,我一年光是靠幾張高回饋卡,就拿回快一萬元。包括日常超商、外送平台、交通費、線上購物,我都盡量集中在有高回饋的管道消費,像某張卡在Uber Eats有6%回饋,有次點了1,200元的家庭套餐,光那一筆就拿回72元。
有人覺得回饋金額小無所謂,但長期來看,它其實是你生活中最穩定的一筆「被動收入」。
而且別小看信用卡點數,那些看似無聊的累積,換機票、超商禮券、家電,其實非常實用。我媽現在也學會了,每次消費都問我:「這筆刷哪張最划算?」
說到我媽,真的不得不佩服她的學習力。一開始她根本不信信用卡,她總說:「刷卡就是花不該花的錢。」直到有一次她陪我去大賣場,看到我用指定信用卡打95折又有回饋,最後還用點數換了一袋洗衣精,她才驚呼:「原來這張卡這麼會賺!」
後來我幫她辦了一張簡單的回饋卡,幫她設定行動支付,她現在去市場買菜都會問:「老闆可以刷街口嗎?可以的話我用那張有回饋的!」
還有我妹,是那種典型「花錢超快但懶得記帳」的自由工作者。她以前總是月底在那邊哀嚎錢不夠用,我勸她統一用一張信用卡刷日常支出,月底看帳單就知道錢花去哪。結果她現在超愛這招,說刷卡讓她知道自己「不該再買第三條瑜伽褲」,而且光回饋就能省下一餐的外送費。
我以前有一次因為忙到忘了繳卡費,被罰了幾百塊違約金。那種「明明有錢但被罰錢」的感覺真的很嘔。從那之後,我就設定所有信用卡的自動扣繳,並且在扣款日前幾天確保帳戶有足夠餘額。
這個做法讓我再也沒被罰過錢,而且很自然地讓我養成月底結帳、月初整理的理財節奏。每次發薪後,我會先預留「生活開銷」、「下個月信用卡還款」和「儲蓄」,這樣就不會花到不該花的錢。
有一次我朋友因為忘了繳卡費,結果信用紀錄留下瑕疵,導致他貸款買車的時候被銀行刁難。這種事,真的寧可早早建立好信用,也不要等到需要用信用時才發現問題。
老實說,我是一個非常懶得手寫記帳的人。以前試過記帳App,但用了三天就放棄。後來我發現,其實信用卡本身就已經是最完整的記帳工具。只要每筆支出都刷卡,月底抓一下帳單對照,幾乎就能還原生活的消費樣貌。
我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把每張卡的功能「定義清楚」。例如:
這樣每張卡的帳單打開來就能一眼看出哪一類花最多,而且方便做消費調整。有時候我看到「哇,這個月外食花了三千多」,就會自己嚇到,下個月就會多煮點飯減少聚餐。
人生總是會有突如其來的意外。像我家狗狗生病的那次,如果沒有信用卡,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那次獸醫開的帳單金額不小,加上是夜間急診,現金不夠真的會讓人手足無措。
還有一次我在出差時手機突然壞掉,當下只能在當地臨時買一支新機過渡,也是靠信用卡解圍。後來公司雖然有報帳,但如果當時沒有卡,我可能只能用爛掉的手機撐完整趟行程。
這些經驗讓我學會,信用卡不只是日常便利,更是一種緊急時刻的資金緩衝。當然,前提是你平常要保持額度乾淨,不要長期佔滿信用卡空間。
我很喜歡旅行,每年都會排個兩三次小旅程。不過出國時的信用卡使用,就有一些特別技巧。
第一,選擇沒有海外交易手續費的卡。因為多數卡在海外刷卡時會加收1.5%~2%的手續費,一趟旅程下來差很多。現在市面上有不少卡主打「零手續費」,我出國都優先選擇這種。
第二,很多高端卡會附加旅平險、自動機票保險、延誤補償,甚至機場接送服務。之前我和男友去韓國玩,就用一張卡申請了機場接送,來回省了快一千元。雖然不是什麼天大數字,但就是會讓人心情很好。
還有一次在泰國遇到航班延誤五小時,我用卡附的保險申請補償,居然拿到近三千元。那天我和朋友就用那筆錢爽吃了一頓。
一路用卡到現在,我最大的收穫不是回饋、不是折扣,而是我變得更會管理自己。因為每次刷卡前,我都會問自己:「這筆錢我真的能承擔嗎?」、「這東西是需要還是想要?」
信用卡雖然幫助我理財,但更準確地說,它逼我面對自己的金錢觀。花錢從來不是壞事,問題是你能不能為自己的消費負責任。
我曾經為了買一張演唱會門票刷卡到戶頭見底,也曾經為了生日送禮物給朋友而讓自己吃泡麵一週。現在的我,會先為未來的支出準備,再去享受當下的花費。
它是一種方便,一種選擇,但它從來都不該變成負擔。如果你懂得控制它,它就會幫你掌控生活。如果你讓它控制你,那麼你的生活就會開始失控。
我不是理財專家,只是一個普通上班族,在生活中摸索出屬於自己的一套信用卡哲學。它沒有華麗公式,只有一個核心:永遠為自己花的每一塊錢負責,無論是現金、轉帳還是刷卡。
信用卡從不是敵人,它只是提醒我們:錢的力量是中性的,重點是你怎麼使用它。
你現在怎麼看待你錢包裡的那張卡呢?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