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食物不再只是溫飽,而是與生活節奏同步的慰藉,外送平台便悄悄地成了許多人的「第三餐廚房」。Uber Eats,這個名字對不少人而言早已不再陌生。滑開手機、點選想吃的餐點、等個三十分鐘內外,香味就已飄來門前。這種便捷帶來的不只是「吃到美食」的滿足,更是「不費力氣就能搞定一餐」的成就感。而對於追求生活品質又不願讓荷包大失血的現代人來說,找到一組好用的優惠碼,就像撿到一張現金券一樣令人開心。
回想第一次接觸 Uber Eats,是在一個週末加班的傍晚。肚子餓得咕咕叫,辦公室裡沒人提議一起訂餐,懶得走出門的那個瞬間,朋友傳來一組優惠碼:「新用戶可以折100,快點進去註冊看看。」當下只覺得省錢是王道,管它什麼品牌、平台,能吃到便宜就是贏家。那天點了一份烤雞飯,搭配飲料,原價兩百多,折完只花了一百出頭,還不用下樓去排隊,這樣的幸福感,簡直像從天而降的晚餐奇蹟。
從那天起,開啟了對「優惠碼」的執著之路。幾乎每次訂餐前的標準流程,就是先找優惠碼。有時會去社團看看,有時直接在搜尋欄打「Uber Eats 折扣碼」,甚至曾經特地追蹤幾個分享優惠碼的帳號,每當看到新碼出現,立刻截圖、複製、貼上、搶用。那種「搶得快就贏到一餐」的刺激感,遠比打折百貨更來得過癮。
身邊有個朋友阿瑋,是辦公室裡的外送達人。他幾乎每天都點 Uber Eats,午餐、下午茶、晚餐,三餐都靠它。他的手機裡有一個小筆記本,記錄著各種不同時間段、不同類型的優惠碼,有些甚至是特定店家的隱藏優惠。他還曾經跟我們分享一個小祕訣:只要多留意那些新開的餐廳,通常都會配合平台推出一週的折扣活動。那段時間他吃了快一週的拉麵,餐餐都有優惠,還跟外送員混熟了,每次都打招呼:「你今天第幾趟送這家了?」
另一個同事小晴則是優惠碼界的「兼差高手」。她不但會自己找碼,還會每次推薦新戶給親朋好友,一個一個幫他們註冊帳號,然後交給他們折價後下單。有一次她帶著媽媽一起搶 Uber Eats 推薦活動,短短一週內,母女兩人靠著推薦好友和新戶雙重優惠,免費吃了四頓外送餐,還拿到了平台送的折價券。她說那週感覺像是中了外送界的小樂透。
個人經驗裡,最誇張的一次優惠,是某次和三個大學好友聚會,四人打算一起訂餐。那時剛好平台推出「好友揪團訂餐,每人各折60」的活動,我們四個輪流開團、輪流下單,短短兩個小時內分別完成四次訂餐流程,硬生生把一千多元的餐費壓到只剩六百多,還送了兩瓶免費飲料。當下雖然有點狼狽地重複操作,但結帳後大家笑得合不攏嘴,覺得這場聚會值回票價。
不只省錢,找優惠的過程其實也讓生活多了許多趣味。像是室友阿庭,就是個非常會比價的人。每次我們想一起訂宵夜,她總會比對 Uber Eats 和另一家平台的折扣,再根據「外送費」、「最低消費金額」、「滿額折」等項目細細比算。雖然有時候會覺得她太執著,但不得不說,每次跟她訂餐,最後都比自己單獨點省下不少錢。有一次我們同時看中一家韓式炸雞店,Uber Eats 有折扣碼滿350折100,另一平台則是滿299送可樂,阿庭硬是把兩邊湊出最划算的組合,讓我們吃得又飽又爽,連隔天的早餐都不用煩惱。
說到找優惠,其實「時間點」也是一門學問。發現平台的折扣碼常常在下午三點、晚上八點左右突然冒出來,數量有限、搶完為止。曾經和朋友為了一組限量的折150元優惠碼,在群組裡互相喊話:「現在去搶,快!」結果不到五分鐘,就有一半人失敗,錯過的只好嘆氣。那次成功搶到的,立刻拍下美食照放群組炫耀,說:「這是我的戰利品。」
其實也不是每次都能順利用到優惠碼。有時候明明複製貼上了,結果出現「無法使用」,原因可能是區域不符、餐廳不參與、或是已經過期。遇到這種情況,最初會很沮喪,覺得怎麼這麼倒楣。但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後來學聰明了,會先試碼,再點餐,省得白忙一場。有次朋友小湘訂了一整桌壽司,準備用折扣碼來壓低價格,結果最後一秒才發現那家餐廳不支援該優惠,整筆金額變原價,只好硬著頭皮付款,從此她再也不敢「先點再試碼」。
在各種優惠類型中,個人最喜歡的是「滿額折」類型。像是滿299折80、滿199折60,這種碼特別適合三五好友一起訂餐的場合。有一次跟小學同學聚餐,每人挑一樣小吃,加起來剛好突破門檻,使用優惠後還能再加點一杯飲料,既滿足又划算。這種「一起湊單,一起省錢」的快感,真的讓人很有團隊合作的成就感。
說到更進階的省錢法,就不能不提 Uber One 訂閱制度。雖然每個月要固定繳會費,但只要一週使用個兩三次,外送費的節省就已經超過訂閱費了。最重要的是訂閱用戶常常能提前使用某些優惠碼,或者享有特定商家的會員折扣。有朋友笑說,訂 Uber One 就像買月票一樣,吃越多賺越多。有次他一週訂了八次外送,平均每餐省下二三十元,一個月下來等於倒賺。
不少人忽略了信用卡與行動支付的聯名優惠。有段時間曾經搭配某銀行信用卡,只要綁定 Uber Eats 就能享有每月前三次外送費折免,再搭配當月活動碼,幾乎等於現金回饋。有次媽媽使用我的推薦碼成為新戶,還特地綁上她平常根本不太用的信用卡,結果那個月外送幾乎沒花什麼錢。她邊吃邊感嘆:「這種新科技真的要常用才知道裡面藏了多少省錢機會。」
還有一次,是家族聚餐臨時改成線上進行。原本約好要在某餐廳慶祝爸媽結婚紀念日,結果當天遇上大雨,交通大亂。弟弟靈機一動,說不如大家各自在家點一樣的套餐,用 Uber Eats 外送到府,再開視訊一起吃。於是我們四處找優惠碼,還發現那家餐廳剛好在平台上推出滿額折活動,最後每人平均只花了六百多元就吃到原價九百的精緻套餐。雖然不能面對面相聚,但那頓飯依舊溫馨,甚至因為點餐省錢成了當晚的笑料主題。
不過說到底,優惠碼再多也敵不過「節制」這兩個字。曾經一段時間為了湊滿額、湊折扣,常常點超出原本的食量,甚至明明家裡有食物也會因為看到好優惠而忍不住點下去。結果體重默默飆升,荷包雖然省了些,卻多了不少健康上的負擔。後來才學會讓優惠成為生活的輔助,而不是主導。
有段時間試著控制外送頻率,把 Uber Eats 當作「懶人救星」而不是「每日必需品」。只有在工作太忙或是天氣太差時才使用,每次點餐前都會再三確認自己是真的需要這筆開銷,還是單純想享受那種被送到門口的便利。這樣的調整不但讓消費變得更有意識,也讓每一次使用優惠碼的感覺更像獎勵而不是習慣。
生活中最實在的樂趣,往往藏在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裡。一張折扣碼、一頓便宜的外送餐、一群人一起湊單的歡笑聲,都是平凡日子裡的閃光時刻。也許明天又會有新的優惠碼出現,也許這個月的外送預算已經見底,但每當成功用上一組好碼,總會讓人覺得:生活,其實也沒那麼難搞。
在外送世界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點餐節奏與小撇步。或許是固定愛用某幾家餐廳、或許是練就眼明手快的搶碼能力,又或許是用手機筆記記下每週的優惠時間表。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只要能讓生活多一點輕鬆、多一點滿足,那就已經是最好的回報。
Uber Eats 給的不只是便利,更像是一個載著日常故事的橋梁,讓人與人之間、人與食物之間,因為一張小小的優惠碼,變得更加緊密而有趣。那些一起搶碼、湊單、分享戰利品的日子,或許不會被記得太久,卻是無數個平凡午後、無聊夜晚裡最真實的溫度。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