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方式繳保費,意外多了好多好處
保費這件事,長久以來都讓人有點無奈。每年保險帳單一來,總是像迎接一場小型財務地震。金額不見得會大得驚人,但它偏偏來得很固定,還往往碰上年初或是年尾那些本來就花費多的時候。當然,保險的重要性無庸置疑,尤其是當人生有了家人、有了責任,那些保障就像是撐住生活的一根支柱。只是,當每年都要繳出一筆不小的金額,心裡還是會忍不住小小抱怨一句:「這錢能不能花得值得一點?」
正是因為這樣,某一次朋友聊起他用信用卡繳保費的經驗,才讓人眼睛一亮。他說:「既然都要繳,幹嘛不順便拿點回饋?而且還能分期,又沒利息,感覺輕鬆很多。」這句話當下就像敲醒了一盞燈,原來保費也可以變得「有產值」。
第一次嘗試,是從自己的壽險保單開始的。打電話給保險公司確認之後,發現不但可以用信用卡付款,還可以設定自動扣繳。更驚喜的是,他們還合作指定銀行推出回饋活動。剛好手上那張卡有2%的現金回饋,那一年繳了大約三萬元的保費,等於直接拿回600元。這金額雖然不算什麼天降之財,但對於原本只覺得這筆錢是「出去就沒了」的支出來說,心情卻完全不同了。
也因為這樣,開始研究起信用卡對於保費的回饋政策,發現真的很有學問。有的卡片將保費視為一般消費,會有一般回饋;有的則完全不計入回饋;更有些會歸類成「特殊通路」,有額外加碼或抽獎機會。選錯卡,可能就會白白錯失回饋,甚至不被承認為一般消費。曾經就有一次,使用了一張剛申辦不久、主打點數高回饋的卡片來繳保費,事後卻發現這類型支出被排除在活動之外,那一刻真是又懊悔又無奈。
這之後學乖了,每次繳保費前,都會先把信用卡的官方條款翻過一遍,還會去網路社團爬文確認其他人實測的經驗。身邊幾個朋友也開始被我「傳染」,紛紛檢查自己的保單繳費方式。一位朋友的做法非常聰明,他把幾張高回饋卡交替使用,哪張有活動就刷哪張,不僅保費回饋拿得完整,有時還能湊滿額換百貨禮券、點數加倍等等,連過年送禮的費用都因此節省不少。
一個媽媽朋友也分享她的做法。她的家裡有三口人,每個人都保了不同的保單,總共一年要繳超過七萬元的保費。以前她都是直接從帳戶扣款,從來沒想過用信用卡這條路。某年在一次媽媽聚會中聽到我們討論這個話題,她才興起念頭請業務幫她申請更改繳費方式。設定完成後,選了一張有紅利回饋且支援自動扣繳的信用卡,一年下來累積了上萬點紅利,不只換了幾張超市禮券,還在年底兌換了她女兒很想要的點讀筆,開心到不行。
當然,用信用卡繳保費並不只是為了那一點點回饋。最實際的,是它幫助資金週轉更有彈性。有一次家中突如其來一筆修繕支出,剛好那年又是幾份保單的繳費月份,壓力真的大到一個極致。那時候剛好選用的卡片有「三期零利率」方案,讓原本一筆一次繳清的費用變得可以分攤,不僅讓財務壓力大幅降低,也避免為了湊出那筆費用而動用其他儲蓄或投資。
信用卡分期這招聽起來很老派,但在適當時候用,其實非常聰明。有個親戚一開始很排斥這種做法,他總覺得分期就是在增加負債,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後來他遇上孩子出國留學的開銷,再加上保費繳納時間撞期,試著將那年的保費改用信用卡分六期付款,發現一切不但沒那麼難熬,還因為保持了帳戶現金流,讓整體生活壓力下降很多。從此他也成了信用卡分期的忠實擁護者,還會主動留意各家銀行是否推出保費分期活動。
也有朋友分享他用點數換機票的故事。某次他用某張航空聯名卡繳保費,剛好活動期間點數加倍,結果一整年下來累積了足夠的哩程,直接換了一張來回日本的經濟艙機票。他說:「本來只是想拿點現金回饋,沒想到最後直接拿到一趟旅行。」這種感覺說實話真的很爽,尤其是當這趟旅行還可以說是「保費送的」,怎麼想都覺得划算。
自己的反思是,過去對於金錢的支出總是比較消極。特別像保費這種支出性質強、看不到直接回報的項目,總會覺得只是「被迫消費」。但當開始用不同角度去思考這些「必要支出」時,會發現其實每筆錢都還是可以發揮價值的。就像是刷卡繳保費這件事,看似只是繳一筆錢,但實際上是創造了一個轉換價值的機會,從支出變成資源,從壓力變成策略。
此外,也開始理解到理財不是靠節省每一毛,而是靠懂得運用每一筆。有些朋友明明收入不錯,卻總覺得錢不夠用,原因往往是沒有善用手上的資源。反觀那些會算回饋、會分期、會挑活動的人,即使收入普通,也常常能過得輕鬆自在。這當中最大的差別,不是錢有多少,而是怎麼運用。
說到資源運用,還有一次印象很深。有個在醫院工作的表姊,她每年都要幫爸媽、自己、小孩繳四五筆保費。過去都是年初一口氣繳清,搞得她年後幾乎不敢花錢。後來她開始利用自己常用的幾張卡搭配每期不同活動,像是「指定金額以上送超市禮券」、「刷滿加碼回饋」這類,還特別整理出一份小表格,每年按表操課,讓這幾筆支出變成儲備年中採購的利器。她甚至把回饋用來替辦公室採買必需品,同事們都佩服她的「無中生有」能力。
也有朋友選擇將保費回饋專門累積起來做公益。他說:「反正我本來就要繳,這些點數如果換不到什麼急需的東西,乾脆捐出去。」他每年會把信用卡平台上的點數全數轉成公益單位的捐贈,有時是流浪動物、有時是兒童教育,從一開始的嘗試變成了習慣,現在每次點開卡片帳戶看到那些捐贈紀錄,反而比自己拿來消費還有成就感。
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所謂的財務自由,不是賺很多錢,而是懂得讓錢為自己工作。哪怕只是每年一次的保費繳納,也能從中找出價值最大化的方法。這不是小氣或斤斤計較,而是對生活品質的一種自我要求。
信用卡刷保費這條路,其實並不難走。只要花點時間了解保險公司的付款方式,查一下各張卡的回饋類型、活動期間,就可以幫原本只能支出的項目加上一些光彩。每一筆必要支出如果都能這樣被轉化,整體財務狀況會變得越來越健康,甚至在心理上也能減少不少壓力。
生活本來就已經夠辛苦了,如果能在必要開銷中多找出一點回報,何樂而不為?哪怕只是用保費回饋的點數去喝杯咖啡、換包米、兌張高鐵票,也是一種日常中小小的犒賞。而這些小確幸,加起來就會成為過生活的一種力量。哪天,當保費帳單再度寄來時,心裡想的或許就不再是「啊又來了」,而是「嗯,又可以換點好東西了」。這,就是改變的開始。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