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聽到「辦信用卡」這四個字,我的第一反應是:「喔好煩,不要。」腦中立刻浮現那種在百貨公司門口被拉住手腕的場景,聽著業務一邊講話一邊塞你一張傳單,「首刷送旅行箱、開卡禮拿滿滿」講得比交朋友還熱絡。我每次都是假裝講電話逃走,因為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跟信用卡有什麼深交。
但這世界真的變得太快,當我還活在「信用卡就是用來刷爆」的恐懼幻想裡,我朋友早就靠著各種首刷禮活成了精打細算的生活達人。有一次她在我家躺在床上看劇,突然說:「欸這床好硬,我的床是用信用卡首刷禮折價換來的,超軟超舒服,你要不要考慮也來一張?」我當時滿臉問號:「蛤?床也能用信用卡換來?妳到底在玩什麼密技?」
她翻了個白眼說:「你真的太落伍了啦。現在信用卡哪是只是刷東西用的?首刷禮才是重點!我那時候辦某銀行的卡,刷滿五千就送家具館五千抵用券,我直接換一張我一直想買的獨立筒床墊,睡到現在還是覺得自己上輩子有燒好香。」
我一聽整個人都醒了。那晚回家我立刻打開電腦,開始Google「202x年最好首刷禮推薦」、「首刷送最大方的信用卡」、「最划算信用卡開卡禮」,那個晚上我簡直像考生準備學測一樣,滿腦子都是卡片、禮物、回饋、限制通路與各種小字。
幾天內,我不只辦了一張卡,還順勢學會了什麼叫「卡神世界」。我開始做表格、比對優惠、找網友心得文,後來甚至還建了一個「信用卡首刷禮專區」資料夾,裡面放著各家銀行的活動PDF、注意事項和我自己的使用記錄。
第一次下手是辦一張旅遊聯名卡。首刷不限金額,就送一個20吋的登機箱,還是聯名款。我那時隨便在便利商店買了瓶水,登機箱三週後就寄來我家,質感還不錯,重點是我根本沒花什麼錢。你說,這怎麼能不心動?
拿到行李箱之後我整個人進入了新世界。我開始挑有禮券的、有家電的、有現金回饋加碼的,甚至還辦過一張只要刷滿三千就能拿到AirPods的卡。那時我正好保險費到期,剛好用來刷卡,不但沒多花一毛錢,還白拿一副耳機,超級划算。
中間當然也不是每次都順利。有一次我太貪心,辦了一張看起來送很好的吸塵器的卡,結果一查才發現它要求刷滿一萬五,而且還限定三個月內要用在指定通路。我當時為了湊滿額,買了一堆不必要的雜貨和保養品,最後吸塵器寄來,我還因為東西囤太多,被我媽罵:「你到底是來省錢還是花錢的?」
那次之後我學聰明了。我不再什麼卡都辦,而是開始建立自己的選擇原則:
一、有沒有實用的首刷禮
二、刷卡門檻是否合理
三、我當下是不是剛好有支出能搭配使用
四、這張卡未來的優惠我會不會用得到
也因為這樣,我慢慢變成朋友口中的「卡片推薦人」。只要有人想換卡或問我最近有沒有划算的首刷,我就會自動變身客服人員講解給他聽。
像我朋友阿豪,他是那種生活超不細節的人,平常帳單都亂丟、每次繳卡費都要我提醒他。他某次聽我說首刷送AirPods,眼睛發光說:「真的假的?那我要辦!」我半信半疑地提醒他:「你真的會記得刷滿三千?然後準時繳費?」他一臉信誓旦旦說:「會啦會啦~」
果然一個月後他跑來跟我哭:「我只刷了一千九,後來忘了補,結果過期,什麼都沒拿到……」那副落寞的樣子讓我笑到不行,也再次證明——辦卡是門學問,不是你有興趣就可以亂來的。
我媽也被我影響,開始主動問我:「那個買電鍋的信用卡現在還有嗎?我想換個新的。」她以前是超級排斥辦卡的人,覺得麻煩、怕刷太多,但看到我靠一張卡拿了好幾張百貨禮券、幫家裡換了新的吹風機、甚至連掃地機器人都能免費入手,她慢慢改觀了。
我們母女還一起去辦了一張聯名卡,那張卡首刷禮是超市禮券,兩人分別刷完一筆就能拿各500元。那天我們像搶銀行一樣在全聯大肆採購,全靠首刷禮買了一整週的家用品,走出來她笑得超開心:「這什麼神奇世界?我之前都錯過了!」
說真的,首刷禮除了讓人省錢,還讓我體會到一件事:人真的要「動手做功課」才不會被資訊淘汰。我以前光聽「辦卡」就想逃,但現在不只不害怕,還能教別人怎麼辦得好、拿得巧、用得聰明。資訊時代,懶得看字就是吃虧,尤其像這種需要你看清楚條款、注意期限、瞭解回饋機制的事,更是懶不得。
我表妹小橘是大學生,收入不穩定,但超會研究優惠。她的策略很特別——只辦學生專屬卡,因為那類卡通常門檻超低,首刷只要99元就送7-11商品卡或影城票。有次她靠著三張學生卡的首刷禮,請我們全家看電影+吃炸雞,我們全家都被她這操作驚呆了,完全是小資界女神。
不過我也看過「辦卡成癮」的案例。我同事阿霓,短短一年辦了十幾張卡,房間抽屜一打開,密密麻麻全部是卡片。她一度為了首刷禮去買根本用不到的3C產品,還因為忘記繳卡費,搞到信用出問題,之後連申請貸款都受阻。那段時間她整個人超低潮,後來還跟我說:「我才發現,首刷禮再多,也不該拿信用評分來換……」
這也讓我更加堅定自己訂下的原則:永遠不要為了拿禮物而讓自己陷入金錢壓力。你要拿,是因為剛好需要,剛好搭配,剛好划算,而不是為了「不拿可惜」就硬去湊門檻。
現在的我,每年會控制在兩到三張卡的節奏辦卡。每一張都精挑細選,確認自己用得到、能刷滿、能掌握好時機才辦。像去年我出國前辦了一張旅遊神卡,除了送行李箱、還有保險、機場接送、貴賓室,整個旅程爽到不行;另一張是百貨卡,首刷送三千折價券,我直接拿來買冬季大外套,等於免費穿新衣。
生活上,也多了很多「精算」的小成就感。幫爸媽換了新的氣炸鍋、自己換了新的電熱毯、男友生日禮物也靠信用卡禮券解決,甚至我最近辦的某張卡還能免費換咖啡券,一個月喝六杯不花錢,生活小確幸根本滿出來。
有人說,這樣太計較、太工於算計,但我覺得,這就是現代人的生存智慧。你可以選擇不理會這些優惠,但別人在用聰明花法過好日子時,你卻錯過了能省一筆又一筆的機會。
信用卡這東西,本來就不是壞人,而是看你怎麼用它。用得好,它就是你的神隊友,幫你省錢、加值、提升生活品質;用得不好,它就會成為壓垮你錢包的兇手。所以,比起拒絕它,不如學會怎麼駕馭它。
我辦信用卡以來,從沒刷爆、從沒欠費、從沒吃過違約金,反而拿到一堆好禮,生活過得比以前還豐富。這不只是因為首刷禮很誘人,而是我學會了怎麼當個精明的消費者。
現在每次朋友問我:「你怎麼買那麼多東西都不會心疼?」我只會笑笑回答:「因為銀行幫我付了一半啊。」
你說,這不值得試一次看看嗎?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