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沒想過,我人生第一次真心推薦別人辦卡,居然是為了換一台豆漿機。
你沒聽錯,豆~漿~機。一個聽起來超不起眼、以前只會出現在媽媽廚房的電器,居然成了我信用卡冒險旅程的起點。
那天,我在咖啡廳跟朋友聊天,正大聲抱怨最近網購買太多,帳單爆炸的時候,她像變魔術一樣,拿出她的手機,點開一個頁面說:「這張卡還不錯耶,我上個月推薦三個人,現在家裡多了一台豆漿機,還多了兩張電影票。」
我本來是想敷衍過去的,因為我超討厭那種「你辦這個、我有回饋」的套路。但她下一句話立刻讓我停住:「而且我還用它煮了黑芝麻核桃漿,超級香,妳要不要喝喝看?」
她居然還帶了一瓶來!
我一邊喝著溫熱的核桃香,一邊開始動搖。不是因為豆漿,而是因為她說話的語氣,不是那種想騙我去辦卡的業務感,而是那種「我真的覺得這東西不錯,妳錯過可惜」的誠懇。
就像那種知道巷口有家麵線超好吃的朋友,一直叫你去試試,說:「真的啦,妳不去會後悔的。」
我開始上網查那張卡的細節。
然後一查,就掉進去了。
除了推薦有獎之外,這張卡平常消費還真不錯——網購有回饋、外送平台有折扣,連週末看電影還可以打折!我這種週末宅、平日買網拍、晚上點外送的生活型態,完全就是它設計的受眾。
心想:既然我本來就要辦卡,那不如就辦這張好了。
沒想到,一辦就停不下來了。
因為我太興奮了,立刻拉了一票朋友來辦。我不是那種會硬推東西的人,但我超愛分享好東西。像之前發現某間火鍋店生日送整份肉盤,我也是傳給一堆人,結果大家去吃都說讚。
這次也是一樣。我拍了一張我自己手拿電影票的照片,加上豆漿機合照(還硬擺了幾顆黃豆當道具),傳到群組說:「這些都是卡帶來的愛。」朋友們笑翻,但也有幾個人被我勾起好奇心。
小P是我高中同學,平常超會精打細算,是我口中的「生活成本管理達人」。她看到我分享的優惠,馬上問了一堆:「年費呢?有沒有使用門檻?要不要綁什麼定存?會不會是陷阱?」
我立刻把我整理的「懶人辦卡筆記」傳給她,還加註一句:「放心啦,我用完兩個月,目前一毛錢都沒被坑,還倒賺電影票跟豆漿機。」
她兩天後就辦了。
然後過沒幾週,她也來傳訊息給我:「你是不是也覺得那台豆漿機根本可以開早餐店?」
我們大笑,還說以後乾脆一起開間「辦卡早餐鋪」,只賣卡友限定飲品。
這種微小卻可愛的連結,真的讓我重新愛上了分享。
接下來推薦的人,從原本的三五好友,漸漸變成表妹、大學學姐、甚至我爸。對,我爸。這位以前只信任傳統銀行、連網銀都不太敢碰的中年男子,居然被我一句:「現在刷這張可以賺你平常吃飯的錢回來耶!」給說服了。
我還記得那天我們在家吃火鍋,他突然抬頭問我:「妳說那張卡在哪裡申請?我同事最近一直說要找一張有現金回饋的。」
我立刻送上連結,心裡一邊竊喜:「連爸爸都成為我的小隊員了!」
過幾天他還主動來問我:「怎麼樣才有你說的那個什麼…電影票?」然後我才發現,我好像不只是朋友口中的卡神,連家人都開始當我是「行走信用卡懶人包」。
不過,也不是每個人都這麼順利。
我表姐 L,是個超級健忘的人。她當初也是看了我分享,辦了卡,但忘了完成推薦流程的最後一個步驟——綁定活動。
結果呢?錯過電影票、錯過豆漿機,還氣到打電話來罵我:「你不是說辦了就有贈品?我什麼都沒拿到啊!」
我只好一邊道歉一邊查她哪個流程沒完成,最後發現是她沒點進指定網頁完成認證。
這件事讓我開始反省:推薦朋友,不只是說一聲「你去辦啦」就好,而是要手把手教他們怎麼做。否則真的很容易出錯,最後變成一場誤會。
於是我乾脆做了一個「辦卡三步驟懶人包」圖文,用 Canva 做成可愛的 IG 小卡,一邊畫豆漿機、一邊加箭頭:「第一步:按我給的連結」、「第二步:填表單+完成認證」、「第三步:等等看贈品飛過來!」
我貼上限動的那天,至少有五個人密我說:「也太貼心,我本來就很懶得看那些密密麻麻的條款,這個我懂了!」
這些小互動,讓我越來越覺得,其實生活裡的「理財」真的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事。它甚至可以是一次朋友間的互動、一場晚餐後的分享會、一次在群組裡發圖搶先知的快感。
還記得有一次,我跟三個朋友去看免費的電影票,那場是看動畫片《元素方城市》,大人小孩都愛。看完出來,我朋友說:「你知道嗎,這場電影我們四個都沒花錢,反而用卡贈票來看,超有成就感的耶。」
我點點頭,補一句:「還記得我們以前學生時期為了集點換飲料、集印章送雞排嗎?現在只是換成推薦辦卡,升級了,但本質沒變。」
我們都笑了。
推薦卡片其實某種程度上,就像我們年少時的集點遊戲,只是我們成長後,工具不一樣了,但追求「把資源用到最大值」的心情,依然存在。
還有一次是朋友阿辰的故事,他是那種看起來超邋遢、但腦袋清楚到不行的工程師。有次我們去吃牛肉麵,他突然說:「欸我最近辦了你說的那張卡,然後我發現搭高鐵回南部居然也能回饋,我已經省了三百多。」
我眼睛一亮,問他怎麼辦的,他說:「就點你貼的那個連結啊,而且我也推薦我妹去辦了,她超開心,說要拿來賺電費回饋。」
這時候,我突然覺得很感動。
不是因為我成功當了什麼推廣達人,而是因為,我分享的這個小知識,真的有被吸收、應用,甚至擴散出去,讓更多人受益。
過去我們常被教育:「信用卡小心用,會變卡奴。」但其實,當你清楚知道自己的消費模式,選對工具,信用卡也可以是理財幫手,是生活獎勵機器。
我爸現在還會用那張卡幫家裡買米、繳水電、訂便當,每個月回饋下來,等於賺了一個人的網路費。這件事他每次都要炫耀一次,說:「現在花錢都有打折的感覺,不爽才怪!」
甚至有一次家族聚會,他主動提到:「妳們知道現在有些信用卡推薦朋友還會送小家電嗎?我家那台豆漿機就是我女兒幫我換來的!」
我媽在旁邊翻白眼說:「你還不是每天都叫我做豆漿,結果都我在用。」
但我看著他們打嘴砲的樣子,真的覺得幸福其實沒那麼難,生活的小確幸,有時候就藏在一台小小的豆漿機裡。
現在的我,還是會持續關注各大卡的活動,也會偶爾分享新的辦卡推薦給身邊的人。不再是為了多一個贈品,而是想把這種「其實你可以更聰明生活」的概念傳出去。
因為我知道,在這個物價飛漲、生活壓力爆表的年代,能幫自己找到一點點喘息空間的人,真的值得拍拍手。
誰說理財一定要艱深難懂?有時候,只是一場電影票的距離,一杯豆漿的溫度。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