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卡這條路,走得比感情還複雜:現金回饋、哩程、紅利怎麼選才不會被回饋套路牽著走?
有些人對信用卡的期待是「賺回饋、爽爽花」,但對我來說,信用卡根本是一段段「複雜感情關係」的縮影。每次看到各種卡片主打不同優惠,我就像看見各種曖昧對象——有的熱情直接、有的高冷神秘、有的看起來一副「你付出我就會給你全世界」的樣子,但其實到最後,很可能都是你在單戀。
記得剛出社會時,我的人生第一張信用卡是一張現金回饋卡,那時候只想著「反正只要有回饋我就賺到了」,完全沒在管其他細節。後來才知道,原來還有紅利點數可以玩、有哩程可以飛,甚至還有那種專門拿來刷電影票、停車折扣、旅遊保險的卡片。
等我開始接觸這些之後,就真的像是被拉進一個信用卡小宇宙,越研究越覺得:「這根本是一場永無止盡的戀愛遊戲」。
現金回饋就像是穩定交往中的另一半——你知道他不會騙你、每個月固定回饋你一些,雖然不多,但安心、實在。
我曾經有一年完全只用現金回饋卡過生活。那時候剛搬出去住,每一筆支出都要精打細算。用卡刷超市、刷加油、繳電話費,看著回饋金一點一滴累積,雖然沒有爆炸性的滿足感,但每次看到信用卡帳單上「自動折抵XXX元」時,我都會默默地對自己點頭:有在賺,至少沒虧。
我媽就是忠誠的現金回饋派,她每次都說:「紅利太麻煩,哩程根本不會用,我只要現金進口袋最實在。」她的邏輯超直白,就是「有現金,我去市場買菜的時候比較爽」。她的卡用得非常極致,還會手抄每張卡的回饋上限、每月刷卡量,從每月水電瓦斯到賣場掃貨,全都用她那張2%回饋卡刷到底,像是一個默默累積財富的女俠。
但老實說,用了一整年後,我開始覺得無聊。是的,現金回饋沒問題,可是沒有「換什麼東西」、「賺到什麼驚喜」的感覺。
有一次朋友聚會大家在聊旅行計畫,一個朋友說他用哩程換了一張日本來回機票,另一個說他用點數換了Dyson吹風機。我心想:「我用現金回饋卡,半年存下的回饋才500多塊,只夠請大家喝兩杯手搖……」
那瞬間,我有一種「我是不是玩錯方向」的感覺。
紅利點數我一開始是拒絕的。因為光是看那種「點數兌換表」我就頭痛。但後來我表姐教我一招:「點數其實是可以幫你換到比現金更有價值的東西,只要你懂得運用。」
她自己就是點數女王,每張卡的點數規則都背得滾瓜爛熟,還會利用網購平台的點數翻倍活動一次刷爆。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她用點數換了兩張星級飯店的住宿券,我當時超驚訝:「點數不是只能換個馬克杯或衛生紙嗎?」
她笑著說:「那是你不會用!」然後開始打開她做好的Excel表格,給我看她怎麼用點數加價值換取最大效益。我當下真的有點佩服她,把刷卡這件事玩得比投資還認真。
受到她啟發,我也試著投入紅利點數的世界。選了張點數回饋還不錯的卡,搭配日常通路做消費。開始會注意什麼時候有「雙倍點數」、「百貨加碼活動」、「特定日滿額送點數」這些資訊,慢慢玩上癮。
有次在母親節檔期,我刷了一堆禮物,結果拿到爆量的點數,加上之前累積的,最後換了一張知名品牌的氣炸鍋送我媽。她超感動,我則覺得「終於有點數成就感了!」
但這也不是沒有雷。有次我太忙忘了點數即將過期,過了期限被整批清空,那次真的心痛到不行。還有些時候你會發現想換的東西兌換點數居然翻倍、或根本缺貨,那種挫折感跟「喜歡的衣服賣完了」差不多。
紅利點數就像那種愛玩心理戰的曖昧對象,你要用心經營,也要懂得算盤精打細算。你若不在乎,她就讓你點數失效;你若太過投入,她就讓你為了集點不小心亂花錢。
講到哩程,我腦中浮現的不是飛機,而是我那個神級哩程宅男朋友。他不但知道各航空的哩程兌換表,連哪一天飛哪個航班最划算、轉機哪裡能少扣幾千哩,他都如數家珍。
有一次我們去吃火鍋,他一邊涮牛肉一邊跟我說:「你知道用A銀行轉B點,再從B點轉C哩程,可以省下3萬哩嗎?這樣你就可以從台北飛雪梨啦!」我一邊吃,一邊腦中冒出一個字:蛤?
但他真的玩得很厲害,他用日常消費、繳保費、買保健品全部集中在哩程卡上,還固定搶哩程促銷,最後成功用哩程換到長榮航空的商務艙。我看到他的機票時差點沒跪下來:「原來哩程真的可以這樣換!」
我也開始慢慢學著用哩程卡刷卡,搭配一些固定的旅遊支出。第一次累積到可以換短程機票時,我感動到發文炫耀:「我的第一張哩程機票!」但同時也意識到,哩程的確是一種長期投資——你不能急,不能亂花,還要時不時注意點數是否過期、航空公司有沒有變更規則。
更慘的是,有次我已經快累積到可以換一張歐洲機票了,結果航空公司改了哩程兌換規則,那張票直接多出兩萬哩……我那天喝了三杯珍奶才療傷。
哩程很美,但也很機車。如果你不是常旅客、也不愛研究,那哩程會讓你痛苦;但如果你愛出國、愛鑽研,那哩程就是你最棒的回報機制。
我有個閨蜜小萱,她就是紅利點數鐵粉。她是辦公室OL,每天中午一定刷某張有點數回饋的卡去吃飯,然後固定用那張卡網購、訂飲料、繳費,每個月都會換一堆7-11商品券。她說:「點數換的東西,比現金還有成就感。」
而她男友則是超極限的哩程派。他甚至用自己和家人的保費、代繳費用、信用卡繳稅等等全都集中在哩程卡,還會分批養卡、配合航空公司的轉點活動,把小點數變大哩程。他們兩個為了回饋曾經吵架,因為小萱想用點數換吹風機,他男友說:「這些點數可以拿去飛新加坡商務艙,幹嘛換吹風機?」最後妥協是,一次她換、一年一次他換,公平得很像聯合國。
還有一位已婚的朋友,他和老婆是典型的現金回饋派。他說:「我們要養小孩、繳房貸、繳保費,能現折就現折,點數什麼的太遙遠。」他老婆也說:「只要月底看到帳單少幾百塊,我就開心,那比送我香水還實在。」
我的結論很簡單:我三種都用。
我不是為了貪心,而是因為每一種都有適合的場合。我會用哩程卡來刷旅遊相關的費用、保費、醫療支出;用現金回饋卡刷日常超市、生活用品;紅利卡則用在有額外點數加碼的網購活動。
我不再只追求「哪一張賺最多」,而是問自己:「這張卡跟我現在的生活節奏搭不搭?」
我也從以前瘋狂辦卡的狀態,退回來只保留最實用的三張主力卡,其餘剪卡斷捨離,畢竟人生已經夠複雜,卡片再多下去真的會精神分裂。
我花了好幾年才理解,信用卡回饋其實是一種「生活選擇題」。你選哪種回饋,不只是看錢的問題,更是看你怎麼看待生活本身。
有人喜歡安心穩定,那現金就是王道;有人喜歡驚喜與挑戰,紅利點數或哩程才有玩頭;有人則什麼都不管,直接綁Apple Pay、拍卡就刷,那回饋只是附帶的bonus。
無論是哪一種,只要你選得開心,用得安心,不被牽著鼻子走,那就是最好的卡。
所以現在我刷卡的心態很簡單:這筆消費值不值得?回饋能不能讓我更開心?而不是「我是不是賺最多?」因為人生不是賺回饋比賽,而是要花得自在、用得聰明。
如果你還在糾結要辦哪一張卡,不妨先問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然後再來選那張最適合你的「伴侶卡」,或許,你會比我當年少走很多冤枉路。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