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看到 Google 推出了一個新工具,名字叫做 Stitch,真的讓我眼睛為之一亮。身為一個愛嘗試新工具的設計狂熱者,第一時間就迫不及待動手玩了一下,結果超出我的預期!用一句話來形容它,那就是:「一句話就能幫你生出 UI 介面!」你沒聽錯,就是這麼神奇。
先來說說我自己操作的經驗吧。因為平常就有做一些小專案,比如說餐廳訂位或者早餐店的預約下單 App,這次就決定用 Stitch 來試試看做一個早餐店的預約下單系統。沒想到,只要在它的介面裡用簡單的文字敘述,比如「我要一個早餐店的預約系統,有時間選擇、菜單選擇,還要能下單付款」,Stitch 立刻就幫我生成了一個很完整的 UI 畫面。
過程中我完全不用動手畫圖,也不用寫複雜的程式碼,這對我來說真的是省下了超多時間。通常設計 UI 介面要先構思草稿,然後用工具慢慢繪製,還得花時間調整細節。這次直接用文字描述,Stitch 竟然能理解並幫我生成,不管是排版、按鈕、文字欄位還是顏色配置,都做得相當不錯,這讓我驚艷到不行。
不只如此,Stitch 還能把做好的 UI 匯出到 Figma,這點對我來說超重要!因為我習慣在 Figma 進行細部調整和團隊協作,Stitch 幫我直接生成的設計稿還能同步匯出成 Figma 檔案,讓我可以無縫接軌繼續調整細節,效率大大提升。
而且更神奇的是,它還會同步產出 HTML 和 CSS 的程式碼。這對我這種半調子設計師來說太友善了,因為我平常程式碼也不是非常專精,有了 Stitch 幫忙產生乾淨且符合設計的前端碼,之後交給工程師或自己微調都方便多了。
回想以前要做一個完整的 App 介面,要花上好幾天甚至一兩週的時間,有時候還要反覆修改,溝通成本超高。現在用 Stitch 只要一句話,就能得到初版 UI,省時省力又不失品質,讓我感覺設計的門檻被大大降低了。
當然,目前 Stitch 的功能還在持續優化中,有些細節還需要人工調整,像是顏色搭配或字體細節,還是要設計師自己把關,不過整體來說,已經是個非常有潛力的利器。
我覺得這樣的工具對於像我這樣想快速驗證想法、又不想花太多時間在 UI 細節上的設計師或創業者,真的是一大福音。更棒的是,它讓設計不再只是專業設計師的專利,任何人只要會用簡單的文字描述,也能快速產出漂亮的介面,讓創意發想更快速,甚至可以讓更多人跨入設計領域。
這幾天我陸續用 Stitch 做了幾個不同類型的介面,不管是商務簡報、個人作品集,還是小型電商網站,都能輕鬆生成基礎框架,再加上手動微調,就能有一個不錯的成品。
未來我很期待 Google 會不會把 Stitch 打造成一個更完整的設計生態系,可能結合 AI 生成內容、智能排版,甚至是多平台一鍵發布的功能,這樣 UI/UX 設計就更能一條龍完成。
總結來說,Stitch 的出現真的改變了我對 UI 設計的想像,從繁瑣的手繪到程式碼切版,到現在用一句話就能快速生成介面,設計流程大幅縮短,效率提升太多。我自己用過幾天之後,也更敢嘗試新點子,不怕浪費時間,因為產出快速,調整容易。
如果你也對 UI 設計有興趣,或者正在尋找快速驗證想法的工具,我強烈推薦你試試看 Google Stitch。它不只是個工具,更像是設計師的超強助攻,讓你更有時間專注在創意和使用者體驗上。
未來的 UI 設計,一定會越來越靠 AI 助力,我也會繼續關注這塊技術,分享更多使用心得給大家。期待大家一起跟上這波設計新浪潮,讓創作變得更輕鬆、更有趣!
當我第一次申請信用卡的時候,並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狀況。那時,我只知道自己有穩定的收入,但從未查詢過自己的信用分數。結果,我在申請某張高端信用卡時被拒絕了,理由是我的信用分數不足。這讓我非常懊惱,因為我當時並不清楚信用評分的影響力有多大。隨後,我開始定期查閱自己的信用報告,發現一些小錯誤,經過修正後,分數有了明顯的提升。 其實,了解自己信用狀況的第一步,就是向當地的信用評分機構或銀行查詢自己的信用報告。這份報告會顯示你的信用歷史,包括信用卡還款紀錄、貸款情況等。一般來說,700分以上的信用評分會讓你更容易申請到信用卡。
看整篇文章對於信用卡,我的第一印象並不好。當時覺得這些卡片好像只適合那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像我這樣的上班族,總覺得自己應該和信用卡保持點距離。其實,那時候的我對於信用卡的認識,幾乎停留在“消費用、欠錢的工具”這一層次,並沒有意識到其實信用卡的背後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世界。
看整篇文章